◎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30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     ]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     ]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19世纪7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有
    [     ]
    ①阅读和翻译西方书籍
    ②就读新式学堂
    ③出国留学学习
    ④阅读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30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部分试题
  •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
    [     ]
    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
    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正面交锋
    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根据
  • 1911年11月7日,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G.E.MORRISON)的信中,一方面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另一方面指出,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MONARCHY),以适当的宪法条款(CONSTITUTIONS)加以约束”。对这段材料的准确理解有
    [     ]
    ①严复反对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②严复实质上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③严复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
    ④严复以科学理论理性分析了中国时局,其思想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30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三部分试题
  •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说明
    [     ]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     ]
    A.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2: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4: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1、2、3,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4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