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第一部分试题
  • _________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_________族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_________鲜卑439 生产技术 生活习俗年,统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各族人员长期生活在一 起,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 北魏建立后,都城 偏北,不利于北魏对________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________先进文化。孝文帝把都城迁到________,人口________左右。城中有很大市场,汇集了四方的________。
  • 内容: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禁用_______;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_______;改用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_______;采用汉族的_______、_______;学习汉族的_______等。
  • 孝文帝改革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 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了_______王朝,它们与北魏统称为_______。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列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最基本原因的是
    [     ]
    A.反对各族统治者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民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 孝文帝曰:“令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根据材料,概括出“魏主”迁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第二部分试题
  • 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溢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与下列内容有关的是
    [     ]
    A.北魏迁都洛阳     
    B.北魏改用汉姓
    C.北魏改穿汉服      
    D.北魏学习汉族礼法
  • 什么是民族大融合?为什么北魏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一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是改自拓跋姓,南北朝,北魏帝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氏;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为元姓;四是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可见,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五百年前不见 得是一家。
    (1)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姓什么?你知道你的姓氏的来源吗?查一查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羌族     
    D.羯族
  •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发这一诏书的是
    [     ]
    A.汉文帝   
    B.苻坚   
    C.孝文帝   
    D.冯太后
  • 下列改革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汉武帝改革
  • 促进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采用汉姓的根本原因是
    [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D.先进封建经济的影响
◎ 2011年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第三部分试题
  •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为北魏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战争
  • 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你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城戢内所在的大同盆地的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四面环山地理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 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养育 150万人口已呈饱和状态。因此稍遇社会动乱或自然灾害,就无法容纳已经饱和的人口,于是就不断地出现灾民流散的现象。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材料二 (洛河)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地理条件优势……气候宜人……境内河渠密布,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摘自《洛阳旅游介绍》
    请回答:
    (1)请你说一说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迁都的主张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察下列三幅图:

    图一  北魏骑马俑

    图二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

    图三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北魏怎样的民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与什么重大史实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每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夺情况,他们为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请结合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叙述,体会恩格斯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 你知道吗?北魏政权后来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不久,东魏又被北齐代替,西魏则被北周代替。北齐和北周两个政权以黄河为界,东西相对峙,最终北周灭掉北齐。对此,《新编中国史话》中有这样几段描述: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 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 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的熏陶,就认为是得了“汉家”,几乎被废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大杀汉族官吏……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流行。 
    材料二 (北周的奠基人)字文泰是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的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力。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字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行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受了汉文化的优秀部分。
    读了这两段材料,请你分析一下,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什么不同?哪一方的政策继承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你认为他们实行的不同政策与后来北周灭掉北齐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后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 阅读下面材料(北魏群臣的一场争论):
    ……燕州刺史穆进日:“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曰:“……四方未平,九区未定。以此推之,谓为不可。征伐之举,要须戎马,如其无马,事不可克。”高祖曰:“卿言无马,此理粗可。马常出北方,厩在此置,卿何虑无马?令代(代城)在恒山之北,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迁于中原。”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 —出自《魏书》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中君臣争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概括穆持反对意见的理由,高祖对此是如何驳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