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1.15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十倍)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里,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 ②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 
    ③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 ④王符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明清时期,“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当时
    [     ]
    A.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D.全国形成了统一的交易市场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晋商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群体的著述不断问世。据说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这说明晋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
    A.贾而好儒  
    B.海纳百川的度量
    C.行道多多、全民经营  
    D.学而优则贾
  • 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农业生产日益萎缩
    C.政府对工商业日益重视
    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期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于出超地位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1.15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的第二部分试题
  •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明代一老者说:“世人尽道读书好,只恐读书读不了!读书个个望公卿,几人能向金阶走?……农工商贾虽然贱,各务营生不辞倦。”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了
    [     ]
    A.商品经济发展  
    B.理学统治地位动摇
    C.专制主义强化  
    D.科举录取人数太少
  • 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地虽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 有人认为,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死水”中泛起了“微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
    B.“微澜”促使宋元城市经济的繁荣
    C.“瓦子”、雇佣劳动都是“微澜”的表现
    D.“死水”指的是自然经济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1.15农耕时代的商业、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的第三部分试题
  • 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的是
    ①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的劳资矛盾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展开斗争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④
  • 明代冯梦龙所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玺与王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了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的丰富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被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然本州(杭州)所赖苏、湖、常、秀、淮、广等处客米到来,湖州市、米市桥、黑桥(皆为杭州内地名)俱是米行……又有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亦开米市三四十家,接客打发,分依铺家……”
    材料二 “杭城(杭州)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矣。”
    ——皆据(宋)吴自牧《梦粱录》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南宋时期农业与商业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