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12)的第一部分试题
  • 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 
    [     ]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 ……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 时期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正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西方化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12)的第二部分试题
  •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     ]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
    [     ]
    A.电话  
    B.电报
    C.电视  
    D.互联网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12)的第三部分试题
  • 《盛世危言》指出:“……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 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 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新华网与我们的网友进行长达两个多小时在线交 流,坦诚回答了网友提出的诸多问题,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这体现了互联网的特点是
    [     ]
    A.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B.快速传播信息
    C.服务于广大人民
    D.服务于政府
  •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 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材料三
    (3)阅读上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