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3.2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一部分试题
  •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
    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取消自由贸易  
    D.强制劳动制度
  • 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 
    [     ]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化
  •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况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征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落后的俄国难以建成社会主义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3.2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列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
    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
    B.二战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经济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现
    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
  • 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奶,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这应该是在描述 
    [     ]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
    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
    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
    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3.2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的第三部分试题
  • 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17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
    A.提高了农民的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定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 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引起高三学生的热议。
    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查找到下列材料和问题,请你共同参与。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见下表。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3)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