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九年级历史模块一主题六 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史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是
    [     ]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C.张謇兴办大生纱厂  
    D.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精通西学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严复 
    [     ]
    A.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宣传进化论,主张维新变法   
    C.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领导五四运动
  • 下图是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1913年

    1919年
    [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最受人们的尊敬和羡慕,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出现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他足 
    [     ]
    A.张謇    
    B.荣宗敬  
    C.荣德生    
    D.孙中山
  • 观察下图《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主要外因是
    [     ]
    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发展实业的奖励法令
    C.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中国早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西方入侵较早,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深
    B.地理环境优越,原料采购比较便宜
    C.政策比较宽松,清政府对沿海限制较少
    D.交通条件较好,商晶销售比较方便
  •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它创办于
    [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香港
◎ 2012年九年级历史模块一主题六 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面历史下图出现的人物穿着最早应出现于
    [     ]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 它没立于戊戌年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建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占代教育与近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这里的“它”指的是
    [     ]
    A.京师大学堂
    B.燕京大学
    C.东吴大学
    D.哈佛大学
  • 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汇人到工业文明大潮中的重要事件。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兴办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
    A.培养了了解西方的改革人才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C.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体制
    D.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上海的官员要与其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 今天,铁路四通八达,方便人们的出行。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的没计者是
    [     ]
    A.侯德榜
    B.张謇
    C.李四光
    D.詹天佑
  • 他是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奠基人。他研制成功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就是
    [     ]
    A.严复
    B.侯德榜
    C.茅以昇
    D.詹天佑
  • 梁启超曾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魏)源实为先驱”是指他编撰了

    A.《海国图志》

    B.《天演沦》

    C.《民报》

    D.《新菏》
    [     ]
    A.A
    B.B
    C.C
    D.D
◎ 2012年九年级历史模块一主题六 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第三部分试题
  • 有人这样评价严复,“(他)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比较深入的阶段,对当时和‘五四’时期的先进中国人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他的主要观点是
    [     ]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
    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宜传“物竞天择”观点
  •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发出中华民族抗日的怒吼,震撼一代中国人心扉的《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A.张謇

    B.聂耳

    C.徐悲鸿

    D.冼星海
    [     ]
    A.A
    B.B
    C.C
    D.D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抗日救亡
    D.抨击时弊
  • 读图,回答问题。

    张謇

    陈独秀
    (1)图片中两位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提出哪些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进步主张之问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届时,海峡两岸人民将举行盛大的纪念大会。
    材料一: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语(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1)据材料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在何时?造成此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问题:
    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回答出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