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4.2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大跃进”的影响
    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956年陈云作了题为《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讲话。他说:“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和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当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但是,纠正保守比纠正冒进要容易些。”围绕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体现了中共八大会议精神
    B.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总结了“一五”计划的经验
    D.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 下面四幅图片能够反映我国“三大改造”时期历史现象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通用粮票
    B.北京郊区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C
     
    D.1952年天津新港建成
  • 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一首民谣:“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这首民谣是特定时期的产物。以下内容与其类似的是
    [     ]
    A.“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B.“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C.“大包干,最简单,干部群众都喜欢,只要能干三五年,收的粮食堆成山”
    D.“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4.2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第二部分试题
  • “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     ]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土地改革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3日社论提出:湖北省红安县土质瘠薄,生产条件不好,今年平均亩产也达到834斤,比1952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量增产地区,有的是十分贫瘠的,在那里能够提早十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指标”。材料反映了
    [     ]
    A.这种目标有利于经济的稳步发展
    B.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C.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创造条件发展农业
    D.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盲目冒进,追求高速度的倾向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     ]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
    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②对国情认识不足
    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急于求成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2.4.2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提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     ]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
    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不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遭遇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 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
    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
    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发展工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各国普遍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1949年到1960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材料二: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材料三: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十七大报告解读》
    (1)据材料一和史实指出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苏俄(联)20世纪前半期有关史实,简述其探索发展农业的历程。这一探索对我国今后发展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当前农业与现代化农业之间的主要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