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布阵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l)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苦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成阳王禧传》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布阵的第二部分试题
  •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列宁说:“如果总地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布阵的第三部分试题
  •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