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二材料分析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材料二:下图为掣签所用金奔巴瓶
    材料三:2008 年3 月14 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起来的。”几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朝代与西藏地区的关系?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你认为藏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著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哪一个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册封他的皇帝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二材料分析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敢要》
    材料三: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反映的是他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哪一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明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所反映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出现于哪个朝代?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什么新的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干多年的民族关系史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题二材料分析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用天然磁石制成了一种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材料二: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为人们提供了便宜、轻便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一17 世纪,造纸术又横渡大西洋,传入美洲。
    材料三:北宋庆历年间(1041一1048),毕畀发明了陶活字印刷术。15 世纪中叶,德意志人谷腾堡等人受活字印刷术的启发,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使书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火药是我国炼丹家发明的。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请回答:
    (1)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造纸术在各大洲的传播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机大约早几个世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欧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材料中摘录一句话,证明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哪些发明便利了人类文化的继承、积累和传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 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请回答:
    (1)贞观是哪个皇帝的年号?根据材料一,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忽必烈推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从材料二中你还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古代帝王需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外国学者论中国的料举制度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强调儒家的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 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什么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四个阶段,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两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举考试科目繁多,一般以什么科最为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城简图。(见下图)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 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晚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长安城的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归纳材料二中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