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五模拟提升的第一部分试题
  • “壮飞(谭嗣同号)不复飞矣,(康)有为安有为哉?”“元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上述说法反映出的历史事实表明
    [     ]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改良和革命都能椎动社会进步
    C.革命比改良更能有效改造中国政治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完成历史任务
  • 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与此规定相关的应当是 
    [     ]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写道:“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固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曾国藩
    ①肯定《天朝田亩制度》 ②否定“圣库”制度
    ③维护儒家正统思想 ④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原则
    [     ]
    A.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五模拟提升的第二部分试题
  • 太平天国进入南京后,曾一度取消了原来的商业活动,没收了南京城中各店铺的物资归国库。不久,准许天京城外设立商铺,后期,天京城内也恢复了市场,准许商人自由贸易。导致太平天国商业政策变化的社会因素是
    ①商品经济有比较深厚的社会根基 ②太平天国的阶级属性发生了质变
    ③《资政新篇》的经济方案得到全面实施 ④消灭商品经济的空想方案行不通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 《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玝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该判断
    [     ]
    A.材料不充分、结论正确
    B.材料充分、结论不正确
    C.材料充分、结论正确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l787年宪法
    [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C.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五模拟提升的第三部分试题
  • “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 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迫使它们退出了山东
    [     ]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2009年7月,重庆市云阳县发现了一张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的委任状(如下图),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投机革命,被孙中山任命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     ]
    A.清朝已覆灭
    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
    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
    D.辛亥革命有明显的局限性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枝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形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