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7节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第一部分试题
  •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     ]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 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二程”和朱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D.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7节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第二部分试题
  • 下图为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重现了朱熹与陆九渊辩论的场面。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     ]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原
    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 王守仁的心学四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
    [     ]
    A.本原
    B.目的
    C.途径
    D.本心
  • 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视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孙中山等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梁启超、孙中山他们推崇黄宗羲著作的原因是黄宗羲
    [     ]
    A.主张工商皆本
    B.强调法制
    C.反对封建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
◎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7节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第三部分试题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
  • 王夫之是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万物发展的规律
    D.进行科学实验的仪器
  •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指前者
    [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3: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1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1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1、2,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3中的“理性”与材料1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2相比,材料3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材料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李贽对待儒学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2概述黄宗羲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其与李贽思想的共同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联系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在思想主张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经济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在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