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第一部分试题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时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
    A.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   
    B.日本大举入侵东北   
    C.与陕北工农红军会师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
    [     ]
    A.井冈山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 长征途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
    [     ]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巧渡金沙江      
    D.翻过大雪山
  • 在长征中,标志着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历史事件是
    [     ]
    A.八强渡湘江    
    B.遵义会议  
    C.四渡赤水    
    D.巧渡金沙江
  • 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     ]
    A.会师井冈山    
    B.强渡大渡河  
    C.四渡赤水河    
    D.翻越大雪山
  • 红军长征途中曾跨过下列河流,按过河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大渡河②金沙江③赤水河  
    [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     ]
    A.湘江  
    B.湘西  
    C.遵义  
    D.泸定桥
  •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     ]
    A.遵义  
    B.瑞金  
    C.吴起镇  
    D.会宁
  •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强渡大渡河      
    D.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 2006年10月18日,中国唯一全面反映整个长征历史的纪念馆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正式开馆。之所以在此建馆,是因为这里直接见证了
    [     ]
    A.巧渡金沙江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 读上图回答:
    (1)填出红军长征路线上地名: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2)填出: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    _,用数字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填出图中右边形象图的图名__________________。  
    (4)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用数字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旅游局决定把重走长征路作为红色旅游路线,假若你作为一名导游,你想把哪一个地方作为红色旅游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这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什么壮举而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红军“远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哪些方面?诗中描述了哪些艰难险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从红军这一壮举中汲取的精神财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第三部分试题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这里的“转移”是指
    [     ]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变   
    C.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转变
  •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一个典范。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毛泽东成功运用的战术是
    [     ]
    A.声东击西    
    B.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 关于遵义会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主要是指
    [     ]
    A.国民党不再围剿”红军
    B.国民党已无力围剿红军
    C.革命成功了
    D.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 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胜利,这一历程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请你参与:历史活动课上,张老师提供了两则活动材料,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材料二: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举办以“我的长征”为主题的重走长征路纪念活动。目前,一批应征的“红军队员”正行进在当年红军的长征路上。     
    ——中央电视台
    (1)思考:根据材料一,说说2006年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多少周年?当年长征路上,中央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两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经历了那么多艰难险阻,毛泽东却在诗词中写道:“三军过后尽开颜。”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践行:从当年的红军战士,到今天的“红军队员”,再到明天的我们,都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生而奋斗的“长征路”上。通过这次历史活动课的体验,你打算怎样走好人生的“长征路”?(请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真情实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将士开始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十二个月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长征精神也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请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观点,说说你对“伟大长征”的真情实感。(论证观点必须结合上述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