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九年级历史专模块一 中国近代史综合检测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事件中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的是
    [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三大战役    
    C.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D.一中华民国建立
  • 大清朝败给了“撮尔小国”日本,在中国及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大清国却陷入了世纪末的恐慌,而且背上了2亿两白银的沉重包袱;列强则更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趁火打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材料主要论述了
    [     ]
    A.鸦片战争的影响    
    B.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  
    C.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等十一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史上最屈辱的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最深刻的影响是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中国的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近代国家史其实就是工业革命发展史,如果错过了工业革命,国家必然走向落后,赶上了工业革命,国家就可以强盛。追溯历史,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下列对他一生的革命活动表述有误的是
    [     ]
    A.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B.组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C.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
  • 在某一课本剧中,同学们准备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条幅,由此你可以判断此课本剧是
    [     ]
    A.武昌起义
    B.洋务兴办
    C.五四运动
    D.北伐凯歌
  • 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现代的社会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     ]
    A.辛亥革命    
    B.南昌起义    
    C.北伐战争    
    D.五四运动
  • 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为这个国家储备着精英。有诗为证:“……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个伟大的壮举是 
    [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万里长征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2012年九年级历史专模块一 中国近代史综合检测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据这一事件的具体执行者、日本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后来回忆:“9月18日夜,岛本大队川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人,向柳条湖方向走去……‘轰’的一声爆炸,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  四处飞散……”“这一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 歌谣“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其中“捐弃前嫌共对敌”局面出现在
    [     ]
    A.国民革命运动期间    
    B.南昌起义以后
    C.九一八事变期间    
    D.西安事变以后
  • 延安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被誉为革命圣地。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延安的是
    [     ]
    A.中共一大召开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共七大召开    
    D.西安事变
  •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日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     ]
    A.卢沟桥之战    
    B.九一八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 “我对谈判结果,有充分信心,认为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与互相让步之下,谈判将产生一个不止是暂时的而且是足以保证长期和平建设的协定。”此段话节选自1945年9月27日重庆《新华日报》,在重庆发表  此讲话的中共领导人可能是 
    [     ]
    A.邓小平    
    B.彭德怀    
    C.朱德    
    D.毛泽东
  •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
    A.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会师大西北
  • 有首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首民谣最能说明的是
    [     ]
    A.物质的供给是战争胜利的基础
    B.人民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    
    C.三大战役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D.正确的战略战术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 19世纪末,身为状元的张謇弃官从商,选择了创办实业的道路,“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下列企业由张謇创办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

    D.南通大生纱厂
    [     ]
    A.A
    B.B
    C.C
    D.D
◎ 2012年九年级历史专模块一 中国近代史综合检测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近代交通工具的传人,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
    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B.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 结合下面的两幅图表,分析20世纪头20年间,中国面粉业得到发展的外因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 2011年7月11日,由闽侯县出资筹拍,北京海晏和清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负责拍摄的数字电影《少年侯德榜传奇》在闽侯上街镇大本厝开机。该影片中主人公对中华民族突出贡献是
    [     ]
    A.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创办大生纱厂  
    C.制出纯碱    
    D.编著《海国图志》一书
  • 曾在一个时期“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和爱国志士口中的高频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笔名,这反映了
    [     ]
    A.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狭隘性    
    B.中国传统思想依然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新思想、新制度的变革对人影响巨大
  •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卢沟桥的中国守军

    图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重大事件?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何启示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以武力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    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蹂躏中国的主权,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1)请写出列强将沂代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三次侵略战争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残垣断壁是列强摧残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劫掠者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阶段(1840—1895年),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着几千年来前所未遇的变局。当时社会应对变局所能达到的认识,是在封建统治秩序的框架内,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它的理论表现,就是“中体西用”。洋务派将这个认识付之实践,推行了“洋务运动”。……但这个活动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无法取得成功,结局就像维新派一针见血指出的,因“根本不净”而“百事皆非”。
    材料二:这一阶段(1895一1919年)比起前一阶段来,有两个突破:一是要求变革的对象,从单纯的物质文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和制度层面;二是跳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框框,把资本主义政治和资产阶级国家作为追求目标。                     ——以上两则材料均选自李文海发表的《从民族沉沦到民族复兴》
    (1)洋务派在“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中做了哪努力?这些努力有何作用?结合材料一中因“根本不净”而“百事皆非”分析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阶段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资本主义政治和资产阶级国家”掀起了哪两项运动?这两项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进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的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探究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两次国共合作,分别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问题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