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5单元的第一部分试题
  •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
  • 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①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②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③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④第二次 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5单元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 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
    [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罗斯福新政
  • 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
  • 2009年5月24日,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 2013版状元360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学期一轮复习综合测试卷 第15单元的第三部分试题
  •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20世纪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
    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
    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 20世纪以来各国在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时,有许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 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 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论
    材料三 由于煤的开采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以及用煤的各种工业之间的缺乏协作,因而矿工们——他们是工业金字塔的真正基础——在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处于极恶劣的境地。这是一个悲剧。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 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二战后英国首相艾德礼的言论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三中艾德礼主张煤炭工业国有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艾德礼和戴高乐的相同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第33卷
    材料三
    图一:1933年美国国会拨款7.5亿美元建造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图二: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材料四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