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1.5.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圣西门极力主张国家应把资本借给合作社,傅立叶提倡把社会改造为小的合作团体“法郎吉”,欧文主张建立一个短暂的共产主义的新和谐村。下列评价错误的是
    [     ]
    A.体现了其改良思想  
    B.体现了其革命思想
    C.具有空想性  
    D.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
    A.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
    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
    C.第一次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D.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指的是
    [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的古典哲学
  • 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些规定体现出
    [     ]
    A.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发展趋势
    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典范性
    D.和平夺取、平稳过渡的必然要求
  • 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证
    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1.5.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部分试题
  • 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建立的当时就指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巴黎公社的原则包括
    ①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
    ②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
    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④实现共产主义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917年9月……又有一批企业决定关闭,同年10月,莫斯科也有一批企业倒闭。政府机关把这种经济政策说成是“调整生产”,实际上是给予资本家以充分的行动自由。这里的“政府机关”代表的是
    [     ]
    A.罗曼诺夫王朝的利益  
    B.资产阶级的利益
    C.无产阶级的利益  
    D.外国列强的利益
  •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在革命高潮中,各种政治力量很活跃。布尔什维克力图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两个群众的革命斗争,但尚无足够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这次革命的结果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一“革命”指
    [     ]
    A.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起义
    C.七月流血事件  
    D.八一九事件
  •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     ]
    A.俄国十月革命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联合国的成立  
    D.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1.5.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三部分试题
  • 观察下列图片,以下图片说明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发布

    《和平法令》发表后的场景

    列宁接见农民代表后颁布《土地法令》
    [     ]
    A.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人民政权
    B.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十月革命后,苏俄最终摆脱了战争隐患
    D.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
  • 2012年是十月革命爆发95周年,苏联解体21周年。早在革命胜利初期,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史学家认为:列宁将战争视为帝国主义对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因而全世界的工人没有任何理由为这样一场冲突献身。相反,列宁号召工人们转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煽动者。他反复不断地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下列列宁关于一战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B.反对工人参加一战
    C.以国内战争推翻临时政府结束一战
    D.主张工人参加一战
  •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材料二 如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兹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材料一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指的是谁,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3)简述苏俄(苏联)(1917~1936)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期间的一次集会上,一个士兵说:“我们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送命,死得毫无意义。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绝不放弃革命的。”
    材料二 美国记者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攻打冬宫的起义部队爬过木柴堆成的街垒,发出了胜利的欢呼。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只是布尔什维克党少数革命家精心策划的政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