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一模拟提升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     ]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王专制独裁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着”,《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 《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慧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②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③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④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两千年惯性使然
    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古今上下皆安之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一模拟提升的第二部分试题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方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析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析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 第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于2009年9月6日至9日在山东临淄召开。淄博古称临淄,早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临淄就是著名的大都会,在这里曾出土过西汉初年带有“淄川王”“胶西王”等字样的印泥(古代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印章的泥块)。这可以印证西汉时       
    [     ]
    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B.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史实
    C.在各地设立封国的史实
    D.已经出现印刷术的史实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一模拟提升的第三部分试题
  • 顺治二年清政府开科取士。时人有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取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清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明朝的制度,但所用八股文之内容、形式较明朝更严,一切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不许有个人的见解。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知道
    ①满清统治者受到了汉族文化制度的影响
    ②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巩固统治
    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主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因循自封与科举考试内容的束缚有着密切的关系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泰、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