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6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部分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敦沫若把这一阶段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 “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 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6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二部分试题
  •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     ]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 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     ]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中 央集权思想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卷 第26节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三部分试题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 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     ]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 西汉宣帝年间曾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现代人所说的“检讨书”在古代皇帝的笔下就是“罪己诏”。其实,“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康熙皇帝罪己诏:(康熙十八年因地震)“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 不同的形态。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2: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如下图)。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
                                                                                                                                                                    
    (2)材料2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2:(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 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3: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