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测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他还创办了世俗学校和中学,实行免费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材料二
    请同答:
    (1)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测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6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三: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虽发生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60年前,中国……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有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测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
    摘自吕恩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治兵之法,一日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日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日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日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日广学堂而联将才,六日厚海军以威海外。”
    摘自康有为《上皇帝第三书》
    (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对此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应的军事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王安石与康有为在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异端”运动?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异端”的形势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进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