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北师大版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记者小刚在九一八事变后,作了一篇专题报道。请问下列各项有误的是
    [     ]
    A.此事件发生在1931 年
    B.日本关东军出兵沈阳
    C.1932 年,山东全省沦陷
    D.蒋介石下令不准抵抗
  •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不朽的民族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它的曲作者是
    [     ]
    A.田汉
    B.聂耳
    C.冼星海
    D.徐悲鸿
  • 如果你编写《西安事变》剧本,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安谈判的场景中
    [     ]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张学良
    D.杨虎城
  •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
    B.张学良、杨虎城
    C.国民党内亲美派积极奔走营救蒋介石
    D.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 虎子是第二十九军的一名战士,当时他驻守宛平县。1937年7月7日拂晓,日军向宛平县射击,中国守军立刻予以还击。此战役为
    [      ]
    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台儿庄战役
  •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是
    [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打战
    D.卢沟桥之战
  • 下图的,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指向石太铁路,寓意百团大战以击破正太(石太)铁路拉开序幕。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      ]
    A.贺龙
    B.林彪
    C.彭德怀
    D.朱德
◎ 2012年北师大版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象征,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伟大的民族形象,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
    [     ]
    A.聂耳
    B.田汉
    C.毛泽东
    D.冼星海
  • 1923年,在世界化学界炸响了一声春雷: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种由中国生产的,从而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这位凿穿了垄断集团的坚壁、为中华民族带来福音的化学家是
    [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徐悲鸿
    D.魏源
  • 下列对画家徐悲鸿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绘画艺术上学贯中西,有独到成就
    B.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
    C.他以寓言故事为题材的《奔马图》,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打败日寇的信念
    D.他将举办画展的全部收入捐给祖国,资助抗战
  •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曾经在延安召开过
    [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八七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指明中国道路的文章是
    [     ]
    A.《论联合政府》
    B.《新时期的国共关系》
    C.《关于两党的联合抗日》
    D.《抗日胜利前夕》
  • 1945年8月15日,延安人民载歌载舞欢庆的事件是
    [      ]
    A.局部反攻取得胜利
    B.苏联红军出兵东北
    C.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D.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是
    [     ]
    A.鸦片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2012年北师大版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五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判断正误                                                   
    理由:                                                      
  • (1)请你概述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图二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
                                                                                             
  •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试列举1931——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侵华事变,并说明其影响。
                                                                                                                       
  •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将军在美国逝世。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其家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了张学良的一生。请写出本单元与张学良将军有关的两件事及其影响。
                                                                                                                                 
  • 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请你举例加以说明。
                                                                                                                            
  • 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学校欲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抗日歌曲。你可以推荐哪几首歌曲入选?(至少四首)请你任选一首你熟悉的歌曲,写出最能让你铭记(或感动、振奋)的部分歌词,并说明理由。
                                                                                                                         
  •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日本就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请你比较一下,这两次战争结果有何不同?对中国各有什么影响?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