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选修部分综合测试的第一部分试题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偿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后,一直沿袭中世纪的议会选举制度,每郡和自治市一律选派两名代表。工业革命后,许多地区和城镇经济衰落,人口锐减,变成“衰败市镇”,但仍保持选派议会代表的权利,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该法案遭到贵族院否决。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1867年保守党内阁又提出改革法案,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在下院的席位,分配给工业城市,降低选民资格。这次改革使选民人数由135.9万人扩大到了245.5万人,城镇区公民,除寄宿制工人外都取得选举权,但农业工人和不住在城镇选区的产区工人(包括矿工),都没有选举权。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进行第二次国会选举改革,使广大小农和一部分工资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1885年议会又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规定每54000人选举议员一人,除二十二个城市选区外,一律实行单议员选区制。该法案的实施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参加激进运动的各派势力分别抱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英国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体现出哪些进步趋势,三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而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如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一样,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作用。组织我们自己的政府,乃是我们天赋的权利。当一个人如果考虑到世事的动荡时,他就会深深地相信,我们尽力以冷静审慎的态度来组织我们自己的政权形式,要比把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交给时间和机会去支配来得聪明和安全……
    ——(美)潘恩《常识》(1776年)
    材料二: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为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智慧。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
    (1)材料一表明,以潘恩为代表的北美民众关注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政治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选修部分综合测试的第二部分试题
  • 1911年和1912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两首国歌。
    1911年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国歌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说明两首国歌所反映的政治倾向的不同,并据此归纳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斗争的焦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说明,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洛克与卢梭都提出了有关国家方面的学说或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因为它并不损及其余的人的自由,后者仍然像以前一样保有自然状态中的自由。当某些人这样地同意建立一个共同体或政府时,他们因此就立刻结合起来并组成一个国家,那里的大多数人享有替其余的人作出行动和决定的权利。
    ——(英)洛克著《政府论》
    材料二: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
    (1)洛克认为人们保障他们的财产和维持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的办法是什么,根据这种办法,人民拥有什么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卢梭在国家学说方面提出了什么主张,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指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
    ——摘自《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回答,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对联合国成立头三十年作为的评价。面对21世纪人类和平事业所遇到的挑战,我国应该坚持怎样的立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政府正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
    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1942年4月罗斯福致丘吉尔的信
    材料三: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无法在这方面作出许诺。
    ——1942年5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材料四: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已决定的……我们还了解到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使东线德军撤往欧洲……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
    (1)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说明对于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丘吉尔是什么态度。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人的说法哪个符合材料一的精神,哪一说法不符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3届岳麓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训练:选修部分综合测试的第三部分试题
  • 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关于二战的图片回答问题。
    (1)图1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希特勒拥抱的同时,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地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个机会实在太诱人了。”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漫画为自由女神将象征着世界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试述这一现象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致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选摘自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
    材料二: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甘地始终是一个谜: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印度民族独立事业,却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却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在一些人看来,他是“民族之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无异于“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材料二: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