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十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最大思想理论成果模拟提升的第一部分试题
  •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三个伟大转变。即
    ①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
    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③从社会主义建设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变。
    其中,在毛泽东思想直接指导下完成的是
    [     ]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废除满洲贵族的统治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 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十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最大思想理论成果模拟提升的第二部分试题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1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其中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 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     ]
    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 新课标高三历史专题十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最大思想理论成果模拟提升的第三部分试题
  •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定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县委讨论,最后由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     ]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滤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材料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准确理解是
    [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相结合,追球政治民主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避免出现贫富不均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反对满洲贵族专制统治相结合,追求政治民主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
    (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