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9的第一部分试题
  • 古代在高山黄土兴修水利工程时,采用井渠竖井施工的先河,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这种施工方法主要在兴修哪个水利工程中运用
    [     ]
    A.郑国渠
    B.漕渠
    C.白渠
    D.龙首渠
  • 据南阳网报道:2010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河南省南阳武侯祠隆重举行“诸葛亮鞭打春牛”大型民俗表演……“诸葛亮”左手扶犁,右手执鞭犁地开耕。在“一打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风调雨顺;三打春牛尾,五谷丰登!”的颂词中牛肚内五谷杂粮散落一地,象征今年五谷丰登。根据所学知识,该民俗应该起源于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 古代中国曾有“千年田换八百主”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动荡无法长期占有土地
    B.古代中国朝代更迭频繁
    C.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国家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不固定
  • 范成大的诗句“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该诗句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经济生产方式是
    [     ]
    A.手工作坊
    B.小农经济
    C.官营手工业
    D.商品经济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9的第二部分试题
  • 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的碗一件。这主要是
    [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宋代
    [     ]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业技艺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C.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D.商帮势力崛起
  •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②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④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粱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     ]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配套单元评估质量检测试卷9的第三部分试题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     ]
    A.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B.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C.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D.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 河北邯郸博物馆藏的一方元代窑枕,中部开光内书写“地因流水知高下,人为财交见浅深”的民谚。这则民谚反映了宋元时期
    [     ]
    A.理学思想已成为人们处世的指针
    B.人们以财产多寡作为衡量人身份高低的标准
    C.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为轻便的货币流通
    D.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冲击
  • 《周易·复》中指出:“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中国古代把这一政策作为基本国策,长期推行是在
    [     ]
    A.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
    卷二(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现存明、清古民居122幢,大多为明清时期经商成功的商人(史称徽商)所建。村中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石雕的奇花异卉、砖雕的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村中建筑同样多为明清时期经商发财以后的徽商所建。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及周边山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999年12月,西递和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四: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1)结合材料一,说明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明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的现象与哪一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