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两则记载中关于“中国”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
    A .二者的含义同指当时的华夏民族
    B .二者的含义同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C .前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后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
    D .前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后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表述合适的是
    [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
    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
    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
    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巩固统治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 《通典职官》记载:(汉武帝)“令诸侯十月献酎金,不如法者,国除,其县邑皆别属郡。……自后 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关于以上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执法不避皇亲国戚以警示贵族官僚
    B.改变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格局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
    D.创立诸侯只享用租税而无治民权并受所在郡监督的制度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唐朝采取的政策是
    [     ]
    A.完善科举制
    B.实行三省六部制
    C.实行募兵制
    D.设立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
  • 《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     ]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受官府控制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
    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 .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户
    工人
    商人
    占总人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     ]
    A.汉代沿海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东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 据《明太祖实录》卷五一记载,朱元璋曾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这说明朱元璋建国后实行的政策是
    [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三司制
    D.六部制
  •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为朋矣”,“缙绅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的影响
  • 文同《丹渊集》记载,陵州开私盐井的豪民,一家有七、八井至一、二十井,雇佣工匠二、三十人至四、五十人。每井工匠约四、五人。工匠都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抵罪逋逃,交易名姓,尽来就此佣身赁力”,“与主人营作”。工匠不堪主人的压迫,往往群起反抗,“算索工值”,或投别处为业。这个记载不能说明的是
    [     ]
    A.盐业一般由官府经营或监督经营,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地主豪商私开盐井
    B.私盐井的工匠多是逃亡的农民或“罪犯”,用改变姓名的办法逃避户籍和刑法
    C.私盐井的工匠对“豪民”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遭受着残酷的压榨,矛盾尖锐
    D.工匠与“豪民”的关系体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生产关系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寻找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下列叙述与这段材料缺乏因果关系的是
    [     ]
    A.“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指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出现“天崩地解”的根本原因是新的经济和阶级因素的产生
    C.明朝灭亡,清朝一统,优秀知识分子受时势刺激,检讨反思
    D.痛定思痛的“反思”其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
◎ 2012届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     ]
    A .①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从中可以看出
    [     ]
    A .资本流动造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B .资本流动促进了近代工业在全球的发展
    C .资本流动催生了古老的民族工业
    D .资本流动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有现象
  •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     ]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和其他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D.是一个仿效美国而建立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公元1912 年1 月1 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 .此后中国开始废止阴历实行公历
    C .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 .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有学者提出应根据该著中原文“Aufhebung”,把“消灭”应翻译为“扬弃”。对此现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上下文语境中来理解。对这场争论所反映的史学认识应是
    [     ]
    A .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 .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 .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 .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 《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 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     ]
    A .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 .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 .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
    D .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     ]
    A .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 .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 .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
    A .注重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 .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 .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 .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据统计:1931 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 集中于上海, 1937 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 ,不久上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 日人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 从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     ]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与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工业
    B.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和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技而发展起来的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晚清(百日维新)政治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既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不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B.缺乏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C.既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又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D.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但不具有制度创新能力
  • “日人在山东及津沪等地,增设的工厂甚多,青岛德人之工厂全为日人所占。单就青岛及山东之日人工厂而论,为数已139 家,资本皆极雄厚”这段材料说明
    [     ]
    A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取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B.日本在一战期间形成暂时独占中国的局面
    C.日本趁西方国家忙于一战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D.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 2012届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36年2月,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雪》,该词结尾处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语句。词人之所以这样意气风发,最主要是因为
    [     ]
    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B.国共两党关系已由分裂对峙转向合作抗日
    C.中共历经考验,日益成为成熟的政党
    D.诗人借景抒情,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 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 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
    A .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 .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 .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 .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 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 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
    A .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B .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 .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D .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   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     ]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成员由抽签选举产生
    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 《青年博览》2008年11月上半月刊有一段话:“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当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
    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
    C.工业革命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扩展到美洲
    D.美洲的传统社会随哥伦布遭到灭顶之灾
  • 到 19 世纪末,德国的大部分土地仍掌握在容克和富农手中,但容克的大庄园采用机器耕地和收割,使用化肥,实行合理轮种,农业产量不断提高。与之相关的正确理解是
    [     ]
    A.德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统治地位
    B.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
    C.容克贵族的封建性在农村得到巩固
    D.统一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的发展
  •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     ]
    A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 .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     ]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
    A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 世博会的举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参与世博会的过程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 为炫耀其强大国力,英国决定在1851 年举办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展示了英国以及其它各国先进的工业展品,例如630 吨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桥梁等大型模型。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的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材料二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 捆,紧急托运往英国。“荣记湖丝”历经时间的考验,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 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 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材料三 张之洞说:“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1909 年,张之洞和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前后45 天,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同时分设直隶、湖南、上海、宁波四馆及汉阳钢铁厂、枪炮厂、实习工厂等七个特别展览室。武汉劝业奖进会合计物品八千多种,与会人员20 多万……武汉劝业会中,人们“专以繁华娱目,罕有考究实业者”,“逐日观览者,多趋彩色斑斓之处,而罕留心工艺良窳(yu ,恶劣,坏)”。                                        
    ——《论晚清商品博览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材料四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可雅白兰地”由此更名为“金奖白兰地”。中国的获奖产品仍然集中于茶酒等传统产品上,在现代工业产品方面并未有突破。这一情况到1926 年的美国费城世博全上有了改观,这次世博会上,除了传统的丝茶绣等产品外,在现代工商业方面,中国也有印刷工艺、化妆品、革制品、电器、铜钢制品等展品的参与。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 年以前,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来邀请我国参加。1982 年5 月1 日至10 月31 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美国邀请我国组团参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2002 年12 月3 日,国际展览局第132 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 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届世博会为什么是在英国主办? 近代早期中国参加世博会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哪些重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提炼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回答,上海为什么能获得2010 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中国参与世博会近160 年的历史形象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的特点。通过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世博会的举办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参与世博会的过程同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 为炫耀其强大国力,英国决定在1851年举办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展示了英国以及其它各国先进的工业展品,例如630吨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桥梁等大型模型。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的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材料二 中国广东商人徐荣村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快速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潮丝”装成12捆,紧急托运往英国。“荣记湖丝”历经时间的考验,终于质压群芳,脱颖而出。独得金、银大奖。徐荣村成为参加世博中国第一人。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注: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上,有记载当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派了名叫包腊的英国人代表中国参会)。据《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记裁:这届世博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以丝、茶、瓷器、绸货、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在世博会走过半个多世纪后,1905年,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二十条,把参加世博会的“主权”从海关手中收了回来。  
    材料三 张之洞说:“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1909年,张之洞和湖广总督陈夔龙在武昌发起了武汉劝业奖进会.前后45天,开设有天产部、工艺部、美术部、教育部和古物参考部。同时分设直隶、湖南、上海、宁波四馆及汉阳钢铁厂、枪炮厂、实习工厂等七个特别展览室。武汉劝业奖进会合计物品八千多种,与会人员20多万……武汉劝业会中,人们“专以繁华娱目,罕有考究实业者”,“逐日观览者,多趋彩色斑斓之处,而罕留心工艺良窳(yu,恶劣,坏)”。      
     ——《论晚清商品博览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材料四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可雅白兰地”由此更名为“金奖白兰地”。中国的获奖产品仍然集中于茶酒等传统产品上,在现代工业产品方面并未有突破。这一情况到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全上有了改观,这次世博会上,除了传统的丝茶绣等产品外,在现代工商业方面,中国也有印刷工艺、化妆品、革制品、电器、铜钢制品等展品的参与。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以前,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来邀请我国参加。198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市举行的“能源”专业世博会上,美国邀请我国组团参加,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首次代表国家组织中国馆参加。此后,历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都邀请我国参加。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以上材料均根据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有关知识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届世博会为什么是在英国主办?近代早期中国参加世博会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哪些重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炼材料三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回答,上海为什么能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参与世博会近160年的历史形象记载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的特点。通过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佛罗伦萨的经济繁荣主要是依靠银行业和制呢业。它的高利贷资本因为教廷存款、在各国征收教会税、向各国统治者贷款而大量增殖。13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14世纪毛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
    ——吉林文史出版社《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英国在19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化的实现导致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这促进了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与此同时,这也促进了英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南方网《金融中心漂移说》
    材料三:在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向美洲转移,纽约也代替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从南北战争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在此期间西部的工业体系日趋完善。纽约陆海交通的发达……欧洲战争所造成的军需品需求及农产品馈乏使没有被卷入战争中的美国生产潜能得到巨大的释放,这带来了自南北战争以来最大的经济繁荣。四年的战争使美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成为了最大的债权国,从而不仅在实业生产上,在金融储备上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元代替了英镑成为世界通用货币,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南方网《金融中心漂移说》
    材料四:从1943年9月到1944年月,美英两国展开激烈的争论。由于美国的实力大大超过英国,英国被迫放弃“国际清算联盟”方案(凯恩斯方案)。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银行协定》。这些文件通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材料五: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世界金融发展指数根据120多个标准,对55个国际的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及稳定性进行了评估。令人吃惊的是,尽管面临着经济危机引发的种种问题,但就凭借世界一流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外汇市场及其衍生的金融市场)和保险业,英国的排名已从去年的第二名升至榜首,而美国从2008年由龙头降至第三位。报告指出,美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其经济效益的不稳定以及银行业的明显削弱,使它的得分偏低。                                               
    ——2009年11月4日《新闻晚报》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佛罗伦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为什么一战后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材料五,伦敦正式取代纽约成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上述材料,你对世界金融中心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用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