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3-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的第一部分试题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     ]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 2011年3月温总理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之命在人心,制度和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在于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下列思想与温总理认识有相似性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墨家的“兼爱”“尚贤”
    C.儒家的“礼治”
    D.法家的“法治”“变革”
  • 右图所示的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孔子讲学图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如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3-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的第二部分试题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 下图反映的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B.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C.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D.使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年轻的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其中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重视。以下关于董仲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C.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
    D.晚年辞官回家,著书立说,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3-1-28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的第三部分试题
  • 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同步
    [     ]
    A.仁政
    B.为政以德
    C.兼爱、节用
    D.克己复礼
  • 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民为本,而“民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启迪作用的是
    [     ]
    A.“政在得民”
    B.“民贵君轻”
    C.“存百姓”的思想
    D.“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 孔子看到鲁国大夫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 和谐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下列几本书中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其了解的有





    [     ]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