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一部分试题
  •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 20世纪初,一场“咸与维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武汉这座中南重镇。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由于
    [     ]
    A.外国教会的组织
    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
    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D.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
  • 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下图),这则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
    A.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刊前,郭士立在一封信里表达了他的创刊目的:“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以上材料表明了
    [     ]
    A.这份报刊专为中国公众服务,具有近代化意义
    B.这份报刊标志着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开始
    C.中国近代报刊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的影响
    D.西方的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部分试题
  • 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
    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
  •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B.断发与留辫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
    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 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
    [     ]
    A.民国成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近代礼仪发生变革
    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美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
    [     ]
    A.权威性
    B.准确性
    C.娱乐性
    D.沟通性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     ]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 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访华后撰文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  1950~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顷!灯熄,白布间快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