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第一部分试题
  • 孔子是          晚期         国陬邑(今        )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 是          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提出“          ”的学说,主张“爱人”。教育上,创办           ,广收门徒;注意“           ”;教育学生要有            的学习态度,要          ;还要求学生           ”。《          》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 ______晚期的老子,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         》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          ,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                 ,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           ,发表自己的            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派有          家、          家、          家、          家和兵家,代表人物依次是                                                  
  • 谈一谈你对孔子因材施教观点的理解。
  • 听说过“闻斯行诸”的故事吗?即“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你的爸爸哥哥都在,要先去请教他们,怎么能听到就做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问:“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去做。”公西华被搞糊涂了,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您老人家为什么给他们两个不同的答复呢?”孔子就说:“冉有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莽撞,所以要约束他。”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     ]
    A.因材施教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西汉时期的哲学著作《淮南子》中讲了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反映了
    [     ]
    A.老子的相互辩证思想      
    B.苟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C.王充的唯物论思想        
    D.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 读读下列这些观点,你认为哪一个是老子提出来的
    [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制天命而用之
    C.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011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第二部分试题
  • 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请回答:
    (1)请说出儒家、法家、道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不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看待他们的不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     ]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B.用法约束每个人的行为
    C.用法治代替个人意志的统治      
    D.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在古今社会,下列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行为是
    [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 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
    [     ]
    A.“仁”的思想            
    B.“兼爱”的思想
    C.“非攻”的思想         
    D.“无为”的思想
  • 今天,我们要想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可以查找的一部重要古书是
    [     ]
    A.《论语》   
    B.《春秋》
    C.《国语》  
    D.《老子》
  •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 下列思想家属于同一时期的一组是
    [     ]
    A.老子和孔子
    B.孔子和孟子
    C.老子和墨子
    D.韩非和孙武
  • 墨家的创始人是
    [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孟子
◎ 2011年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第三部分试题
  •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提出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一观点符合今天的    
    [     ]
    A.发展的观点          
    B.保护环境的观点
    C.休渔政策            
    D.“仁政”的观点
  • 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     ]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     ]
    A.孙武    
    B.孟子  
    C.孙膑    
    D.庄子
  •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请回答: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及其情况。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不填
    不填
    (2)上述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上述人物中的哪些观点值得被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学生,你认为孔子的哪些名言对你仍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同学们,你们的学校一定非常整洁美丽,可是,总有些同学不能自觉地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
    请回答:
    (1)请你们举出不爱护校园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儒家的道德教育、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及其情况。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不填
    不填
    (2)上述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说出你的理由。
    (3)你觉得上述人物中的哪些观点值得被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