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2-1-16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第一部分试题
  • 2012年是农历龙年,在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天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那么,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 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
    A.犁具
    B.灌溉工具
    C.播种工具
    D.除草工具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
    [     ]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2-1-16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第二部分试题
  •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
    A.质量管理严格
    B.产品做工精美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 《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 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日益提高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西方国家倾销工业品制约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2-1-16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的第三部分试题
  • 十字绣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右图中的十字绣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A.落后的原始农业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D.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①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②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③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④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图中情景在我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西汉时期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 据中国文物网信息:汕头市南澳县发掘清理的古沉船“南澳一号”文物进行公开展示,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约有6万件之巨,已有富商出价6亿人民币欲收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游客可能从展品中见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