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子江中学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著名史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的“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     ]
    A.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B.距今48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带、绢片
    C.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D.《本草纲目》记载:,味辛、性寒、无毒。功能与主治:主清除热毒、益气调中……”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
  • 钱穆认为: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这句话强调了" 三省体制"
    [     ]
    A .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 据《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高一某班组织知识竞赛,从课文中摘录了部分文字,请按文字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排列顺序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以牛田”
    [     ]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③④①
  •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 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 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据时人(1846 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东南沿海
    D .京津地区
  •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A、A
    B、B
    C、C
    D、D
  • 观察《1913 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B.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外商在华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 2012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子江中学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据记载,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
    A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     ]
    A、A
    B、B
    C、C
    D、D
  • 1936年8月,中国足球队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成为第一支亮相国际赛场的中国国家足球队。然而,这支号称“中国铁军”的足球队却是在特殊的背景开始其奥运之行的。这“特殊的背景”表现在
    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面临重新陷入内乱的危险
    ②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③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向新高潮
    [     ]
    A.①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
    A.“求同存异”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另起炉灶”
  • 下图反映的是1956 年~1965 年间我国                                                                       单位:万吨

    [     ]
    A .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 .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 .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 .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右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这表明
    ①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成年男子的民主
    ②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③雅典民主是建立在法律制度之上的
    ④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④
◎ 2012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子江中学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09年10月,中国散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
    [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 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 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     ]
    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 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 联) 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征收粮食税
    C .实现国家工业化
    D .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 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 .英国史学观/ 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商业战争
    B .英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文明史观/ 文明冲突
    C .英国史学观/ 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文明史观/ 文明冲突
    D .英国史学观/ 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 文明冲突,文明史观/ 侵略战争
  • 自2008 年9 月底以来,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股市强震,已让各国投资者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降至历史低点。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跟上个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是
    [     ]
    A.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B.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C.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D.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 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 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明错误的是
    [     ]
    A.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制度
    B.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C.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     ]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外汇储蓄急剧下降。当时为应对这一危机,韩国政府会应向下列哪一国际组织求援
    [    ]
    A、

    B、

    C、

    D、
  •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21 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时代概况的“关 键词”。依据有关知识,你认为最准确的一组是
    [     ]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19 世纪70 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预梁之柱。  
     ——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材料三  19 世纪70 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军事、经济上的绝对优势,用暴力手段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的中国试图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但终因各种因素而失败。
    ——摘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德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简述代议制确立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了“赶上这种发展的机遇”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在政治制度方面所作的尝试。并分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简要阐释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 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经过对建国50 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她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如下图:
      海西战略规划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 世纪50 年代相比,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和厦门成为海西建设中心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