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 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 的人搞农业,24% 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 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 到45% ,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 到6%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以俄为师,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金属工艺品。明清两代,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一枝奇葩。下图为建国初期北京崇文区景泰蓝手工业者梁芝( 左) 、杨忠( 右) 在填写申请入社登记表,他们申请加入的是
    [     ]
    A.人民公社的手工业组织
    B.手工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手工业生产协会组织
    D.公私合营的企业组织
  •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 年后消失,1978 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 某一时期《人民日报》社论:“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出现这一建设热潮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和土地改革,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B.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良性互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经济建设的盲目性
    D.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决策,冲击着计划经济体制
  • 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下面关于这一指标评价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五十年代现象”。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②国家经济面临困难
    ③国家处于战争时期④存在个人崇拜现象
    [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 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     ]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
    D.乡镇企业
  • 读下表“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我国粮食产量在70年代末出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税的取消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邓小平曾指出,“农业稳了,工业也就稳了;农业不稳,工业就提心吊胆。”以下历史事件最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大跃进
    B.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扩大企业自主权
◎ 201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第三部分试题
  •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于这种价格
    [     ]
    A.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B.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C.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生存空间
  • 下表是1978 年和1992 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它主要说明
    [     ]
    A.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B.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
    C.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我国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地,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     ]
    A.中国实行土地私有化政策
    B.中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4 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东在《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20 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两个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共同因素是
    ①正确的路线方针的指导
    ②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④民主政治的发展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谈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讲了个大有希望,不是‘中有希望’,更不是‘小有希望’……几亿劳动群众,工人农民,他们现在觉得心里通畅,搞大跃进。……这一干起来,今年粮、棉差不多增产一倍……钢铁可翻一番……明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钢铁明年可能超过两千万吨。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赶上英国。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谁能料到?这就是群众的干劲的结果……”——1958年9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1)从材料一中看,毛泽东是基于什么认识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毛泽东的认识有何依据?这场运动为什么会酿成一场灾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提出了一系列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与构想。
    ——张先亮《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节选自《邓小平文选》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邓小平是基于什么认识作出了对外开放决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处理好哪两对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读后感
    材料三 第五条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质。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民众实现物质愿望……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建议草案)》
    材料四 “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美、苏两国在应对图一、图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在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愿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继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经济举措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