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这反映了宗法制
    [     ]
    A.强调血缘纽带
    B.重视尊卑贵贱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有利于凝聚宗族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域制度
  •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     ]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
    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 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管理”指的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 电视剧主题曲《汉武帝》:“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为灰烬”,以现代公民的理性精神判断,上述歌词
    [     ]
    A.抒发了人类的英雄情怀
    B.展现了自身的政治抱负
    C.讴歌了乐于献身的精神
    D.皇位表述上的价值错位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有
    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
    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错误的一项是
    [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 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
    [     ]
    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 2012届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有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经描述一幅荒谬绝伦的景象: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发动了一场对美国成功的军事袭击。这场袭击不仅迫使美国允许其可卡因贸易合法化,而且还让美国掏了一笔巨额的战争赔款。当然上述情景仅仅是想象而已,然而这种类似想象却在十九世纪的中国确确实实发生过,为“确确实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一个英国商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特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这揭示了
    [     ]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
    C.曼彻斯特纺织厂生产能力有限
    D.中国纺织生产落后
  •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
    A.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 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反映的战争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是世界上第一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蒋介石却认为“往者,洪杨诸先生,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是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上述两人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
    [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全球史观,其有客观性
    D.符合文明史现,具有客观性
  •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中的“此项运动”指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 以下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述,其中与我们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     ]
    A.“尽管革命以新军中士兵的爆发而开端,革命本身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个上流阶层的革命”。
    B.“旧制度崩溃了,但共和派革命党人之混杂集团并未对此做出真正的贡献,仅仅充当了无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C.“辛亥革命不像大家声称的那样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个简单插曲”。
    D.“就像1911年所表明的那样,清朝最终是由于内部的积弱而崩溃,非被革命力量所推翻”。
  •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文章,认为孙中山与华盛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也应尊为“国父”。将孙中山和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是因为他们
    [     ]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
    B.都推翻了封建帝制
    C.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缔造者
    D.都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 “宴到中间,承宣宫入告,吴总监来电话,天安门外有学生千余人,手执白旗,标语为和会失败,攻击曹总长诸位……”。材料再现的是
    [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政变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
  • 民国人冯文洵创作的《丙寅天津竹枝词》结尾是“寸土休夸值寸金,盛衰消长系人心。忽然买卖声沉寂,为鉴前车汉与浔(九江别称)。”其反映了天津英租界房价大跌的情景。与此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C.直奉战争爆发
    D.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 毛泽东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依靠农民”是从下列哪个事件中得到的教训?
    [     ]
    A.北伐果实被蒋介石窃取
    B.南昌起义
    C.抗战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在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     ]
    A.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
    C.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开创了第一个抗日革命根据地
  • 下面漫画作品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
    [     ]
    A.工作重心的转移
    B.革命中心的转移
    C.党的根本任务的转移
    D.革命道路的转移
  •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     ]
    A.坚持抗战
    B.消极抗日
    C.改变反共立场
    D.玩弄两面手法
  • 在这幅摄于20世纪日军占领区的照片里,一名日本军官正手把手教中国孩子学写日语字母。日本军官此举的目的是 
    [     ]
    A.帮助中国扫除文盲
    B.为中国培养翻译人才
    C.向中国少年儿童灌输奴化思想
    D.便于和中国人进行语言交流
  •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中共中央驻地有着“上海- 瑞金- 延安一西柏坡- 北平”的变化,它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    
    [     ]
    A.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
    D.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
  • 2009年9月20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举行首场公演。《复兴之路》共分5个部分,你认为反映“解放战争”是在哪一部分
    [     ]
    A.山河祭
    B.热血赋
    C.创业图
    D.在希望的田野上
◎ 2012届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05年10月19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认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     ]
    A.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召开
    C.1954年中国第一届人大的召开
    D.1958年中共“八大”召开
  • 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     ]
    A.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 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各界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香港回归
    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②促进了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
    ③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诗人在此表达了
    [     ]
    A.爱国思乡
    B.离愁别绪
    C.一国一边
    D.弃家离世
  • 在论及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邓小平曾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为避免上述弊端的出现,党和政府主要着重于
    [     ]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 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人大代表,小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部宪法(修正案)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
    [     ]
    A.1997年
    B.1999年
    C.1982年
    D.1954年
  •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新中国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有
    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②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参加万隆会议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下面图片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的外交环境,请判断这一宣传画,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打倒苏修!
    [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 1971年,当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时,毛泽东感慨地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表明
    [     ]
    A.两极格局瓦解
    B.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加强
    C.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D.中国政治、经济的国际影响增强
  • 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诗歌:“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力量崛起和支持
    C.西方国家完全消除了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下边的漫画反映了
    [     ]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中美关系的对抗
    C.中美关系的破裂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20世纪80年代束,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苏联渐趋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我国在中美关系上一贯主张:“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中国解决中美间分歧的态度是真诚的、积极的,但也是讲原则的。任何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做法,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这段话主要强调
    [     ]
    A.中国不谋求霸权,也不和任何国家结盟
    B.中美两国间没有利害冲突
    C.我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我国主张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关系
  • 联合国安理会2009年1月8日晚通过第1 860号决议,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在加沙地带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中方敦促有关各方全面有效落实决议,立即实现停火。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一贯原则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实行不结盟政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于上图所示会谈期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务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上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72年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松宣称:“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哩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3)你同意材料二中尼克松说的“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结论吗?试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有新变化,举例说明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做出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