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2-5-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表反映了苏俄(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
    [     ]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
    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论,较为符合该政策实际的一项是
    [     ]
    A.基本否定,主要分析政策的目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极其错误的
    B.基本肯定,主要着眼政策的作用,集中全国力量保障军事胜利,保卫了革命果实
    C.喜忧参半,主要进行辩证的评价,该政策本身就带有促进与阻碍的双重效果
    D.先好后坏,主要使用发展的观点,该政策初期适应战争需要,后期造成严重后果
  •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
  • 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2-5-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第二部分试题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C.它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
    D.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
  •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     ]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训练题:2-5-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第三部分试题
  • 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 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 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直到1953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都还没有达到俄国1913年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苏联偏重发展工业②实行全盘农业集体化
    ③扩大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④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续表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多,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完成:
    (1)概括提炼材料一中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的评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察以下图、表:
    材料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材料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请回答:
    根据以上图、表谈谈你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