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高三政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天津卷)的第一部分试题
  •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肖志国由一个儿时捕捉萤火虫、怀揣无限遐想的孩子,历经求学苦读、艰辛探索,研发出第一代性能稳定的蓄光型自发光材料,成为发光材料专家。他的发明被誉为世界自发光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现实是理想的必然结果
    B、现实是理想的发展方向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在奋斗中变为现实
  • 天津“泥人张”彩塑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被誉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爱。如果该商品以人民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上涨5%,其他条件不变,美元贬值后该商品以美元标价应
    [     ]
    A、上涨不足5%
    B、上涨5%以上
    C、下降不足5%
    D、下降5%以上
  • 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俄新社评论说:“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体现了
    [     ]
    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08年高三政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天津卷)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07年初,农工党中央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教育部给予了长达6页的书面答复,并制定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7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这表明民主党派是在
    [     ]
    A、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能
    B、参与国家政策的执行
    C、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D、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全中国人民热切期盼的盛事。漫画《情有独钟》蕴含的哲理是
    [     ]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②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
    ④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回答1~3题。
    1、“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的职责。这是
    [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2、“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并把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这有利于我国政府
    [     ]
    ①严格约束政府组织
    ②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④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     ]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2008年高三政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部分(天津卷)的第三部分试题
  • 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业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国家发改委和财税部门的做法是运用
    [     ]
    A、财政政策促进消费升级
    B、货币政策促进环境保护
    C、行政手段调节企业行为
    D、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
  •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相关发达国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这完成减排指标,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减排份额交易机制。发达国家从中可获得投资收益和减排份额;发展中国家则可以获得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促进节能减排。这表明
    [     ]
    A、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B、开展国际竞争,有利于形成多样化格局
    C、各种力量相互依存,有利于实现和平共处
    D、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黄健民的经历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百姓命运变化的缩影。80年代初,他由农村来到沈阳,从擦皮鞋、做木工到摆服装摊,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积极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并致力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7年他成为沈阳市第一位“农民工”人大代表。
    材料二: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个美国家庭做了“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试验,结论是:没有中国产品,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使用外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有信心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4—2007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1)指出图1和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一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