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子中学高二(文科)政治第一次月考测试题(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一套首播以后,收视率稳步上升。大家普遍认为该剧有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让观众感悟到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 
    [     ]
    A.思维方式
    B.交往方式
    C.实践活动
    D.认识活动
  • 被评为世界“口头遗产”的纳西古乐曾是唐朝的宫廷音乐。近年来,丽江纳西古乐演奏团到许多国家演出大获成功。人们惊闻中国边陲保存着古典音乐的“活化石”,纷纷到丽江寻访,称赞纳西古乐是“修身明性”“延年益寿”的雪山神曲。纳西古乐的演出成功,说明文化遗产

    [     ]

     ①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②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和世界文化的共性 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具有广阔市场不需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     ]    
     ①孟母三迁 ②耳濡目染 ③东施效颦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与古徽商相伴而生的“徽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文、史、哲、经、医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菜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据此完成1-2题。
    1.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其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在新安江畔的古徽州。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对待新安理学,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①将其作为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立足点②对其批判地继承③将其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2.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黄山和与黄山融为一体的徽文化,同样感染着每一个亲近它的人。这说明文化影响具有
    [     ]
    ①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的特点 ④积极主动的特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 2009年11月7日,湖南启动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10000册书籍从湖南省110家新华书店开始“漂流之旅”。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图书漂流

    [     ]

    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
    C.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 201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科技的重视。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的进步
    [     ]
    ①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能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④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胡适曾说中国这个民族是“又愚又懒的民族……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这种观点属于
    [     ]

    ①“全盘西化”论②文化复古主义③守旧主义④民族虚无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美妙绝伦的舞台设计和演员们精彩的演出,给全国各族人民奉上了一道精神大餐。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合的有
    [     ]
    ①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②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④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人教版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子中学高二(文科)政治第一次月考测试题(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潜伏》、《特殊使命》、《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些不断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影视作品,无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或是几代人的精神。这些电视剧贴近生活、真实感人。这启示我们

    [     ]

    A.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
  • 成功抵御金融危机,胜利抗击地震、泥石流自然灾害,成功举办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华民族坚不可摧,中国人民以昂扬的斗志不断向前。奠定中华民族立业根基的精神是 
    [     ]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 德国文豪歌德在谈到中国文学时说:“当中国人已经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这句话揭示了 
    [     ]
    A.中华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一方水土,土方文化
    D.西方文化已经中断
  • 希望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以民间救助方式,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继续学业,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反映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     ]
    A.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B.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C.靠民间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
    D.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 把外来语化为母语的血肉,这是不同语言间相互吸引借用遵循的规律。国内不少汉语媒体上出现夹杂英语的现象,如:“MG:MY年轻的GENG”“上海加入LIVE8”“哪款AOC……”如此拼写,令人一头雾水。对这一现象的评论,你最认同的是
    [     ]
    A.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汉语发展离不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
    C.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D.热爱我位的语言,纯洁我们的语言
  • “民族的文化品牌是世界的!”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来说,2009年是个“品牌年”。各少数民族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通过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孕育出一朵朵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奇葩。少数民族文化

    [     ]

     ①与中华民族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②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③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下列名言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当前文化市场有人这样评价:“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种评价
    [     ]
    ①针对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②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是片面的③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是大众文化的主流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人教版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甲子中学高二(文科)政治第一次月考测试题(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近年来,“阴阳先生”又时来运转,大摇大摆,登堂入室,生意兴隆。只是头上那顶不阴不阳的帽子甩掉了,而是加了一顶“科学”桂冠,甚至被尊称为“易学大师”、“环境规划师”等,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
    [     ]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 《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这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近来网上相继爆出令人担忧的“XX门事件”,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青少年。为此,青少年要

    [     ]

    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②自觉遵守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④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污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
    A.能够完全吸收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
    B.任何文化都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C.不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有 
    [     ]
    ①吴越文化开放,滇黔文化内敛②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滇黔文化热情奔放③滇黔文化更具有多样性④吴越文化文明,滇黔文化野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当前,我国的羌年、剪纸、木偶皮影等民族民间文化几近“濒危”,诸如陆丰的皮影、甲子的英歌就属于其中的一类。为此,文化部正在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因为
    [     ]

    ①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②传统文化对社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材料一:2009年5月2日,胡锦涛同志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1)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占据什么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当代中国,我们如何认识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这种设计不仅抒发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3)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关乎教育方向和根本的大问题。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二: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被邀请参加了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座谈会,请你就国家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稿提几点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