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版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文科)政治期中考试(必修3)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美,也让我们感受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 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由此可见
    [     ]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2009年9月7日,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现在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精彩 ④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说明

    [     ]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通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针对目前台湾使用繁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的现状,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协议,两岸民间合编一本“中华大辞典”,把所有的字词、语汇都作一个比较陈列,以求两岸交流时有更多互动的基础。繁体、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说明

    [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 有人以《功夫熊猫》“盗窃”中国的国宝和功夫,编织美式“励志故事”的理由,呼吁抵制《功夫熊猫》这种观点

    [     ]

    A.是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表现
    B.反映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C.是坚持文化主旋律的要求
    D.表明抵制外来文化侵略的必要

  • 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这启示我们

    [     ]

    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C.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
    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
  •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思想的语句是
    [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     ]

    A.潜移默化的
    B.深远持久的
    C.愉悦欢乐的
    D.健康向上的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文科)政治期中考试(必修3)的第二部分试题
  • “重男轻女”本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财产继承关系的反映,但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里。这主要说明
    [     ]
    A.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C.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技巨著,有“中华帝国古今工艺的总汇”之称。初刊于1637年,传到国外被译出日、英、法等多种外国文字。只因“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被“大业文人”弃置案头,以致湮没失传近300年,这说明 

    [     ]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不同文化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有不同影响
    C.人的文化素养是对生活的体验
    D.落后的思想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 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理想、信念、价值
    B.道德、文化、法律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科学观、社会观、道德观
  • 2010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76周年,红军在长征中孕育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D.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蒙古包,这种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随着蒙古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蒙古包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这说明

    [     ]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C.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D.文化继承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的继承
  • 有关专家指出,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南京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     ]

    A.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B.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C.人们的精神产品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
    D.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

  •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圣火从水中被点燃,打破了“水火不相容”的传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思路再次打破“纸”与“火”难以共存的传统,从而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共荣共生的理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

    [     ]

    A.打破常规的思路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B.各民族文化在奥林匹克精神中逐渐消解差异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经过程
    D.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 ④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在这里,毛泽东批评这批人,实际上是告诫我们要克服的错误倾向是

    [     ]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C.海纳百川、取长补短   
    D.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 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     ]

    A.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广东省潮州市金山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文科)政治期中考试(必修3)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下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可见
    [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C.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D.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 许挺说,以前古孝称“父母在,不远游”但现在为了求学、为了事业,许多年轻人都不得不离开父母到别的城市去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孝,只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父母就很满足。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B.传统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应彻底否定
    C.传统文化应随着个人的需求相应变化
    D.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 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关于两岸关系”时指出:“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说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持久的
    B.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 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议题悬赏征文,英国人拟定了《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的题目;法国人作了一篇《象的恋爱论》;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政见,题目叫《波兰的主权与象的关系》。这说明

    [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B.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

    ① 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 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 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 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     ]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 《天鹅湖》、《蝴蝶夫人》、《海盗》等一些国外名剧让许多中国观众一饱眼福和耳福。而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也越来越热。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
    ①文化交流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 ③文化传媒与文化发展 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     ]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 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 材料一:2009年10月30日,泉州清净寺建寺1000周年暨清净寺新礼拜堂落成庆典隆重举行。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萨阿迪一行访问泉州并参加了庆典活动。萨阿迪感慨地说:“阿中双方非常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以及各种宗教之间的和谐共荣……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同伊斯兰世界特别是阿曼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很多阿曼商人曾访问过这里。在阿拉伯人心中,泉州最有名……”
    材料二:2009年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该议案的目的是为了赞扬儒家思想对人文社会的贡献。有专家指出:“这不仅是对孔子的礼赞,也是对中国国力持续上升的一种积极反应。但客观地说,中国文化真正复兴与传播,尚需走很长的路。”
    (1)请指出材料一中蕴含的文化生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材料二中“也是对中国国力持续上升的一种积极反应”,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下图是几届世博会会徽图:

    材料二:在主题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美国馆主题为“拥抱挑战”,俄罗斯馆主题为“新俄罗斯:城市与人”;英国馆主题为“传承经典,铸就未来”。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