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版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一高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三次月考试卷(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哲学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     ]
    ①哲学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③人人都懂哲学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我们应这样看待哲学的产生

    [     ]

    ①与人类同时产生的 ②产生于人的主观情绪 ③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④产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具体科学对哲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B.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普遍的规律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产生于自然科学
  • 下列属于方法论的是
    [     ]
    A.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B.存在即被感知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
    [     ]
    ①它涵盖了哲学的全部内容 ②它使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③他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④不同的人对二者关系有不同理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是否承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的问题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事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 赫拉克里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列宁评价这种观点说:“对辩证唯物主义绝妙的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里特

    [     ]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自然观和唯物史观科学的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辨证,因而是科学的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 胡锦涛指出,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是因为
    [     ]
    ①人类精神活动需要精神文化资源,需要真正哲学资源 ②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③坚强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一高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三次月考试卷(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
    [     ]
    ①生物进化论②信息科学和进化论③细胞学说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
    [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 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
    ①日月星辰 ②马克思主义 ③亭台楼阁 ④工作计划 ⑤动植物 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⑦工程设计方案 ⑧电磁场 ⑨法律和法规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⑦⑨   
    C.①②③⑦⑨  
    D.②③④⑦⑨
  •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
    [     ]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②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 ④ 运动是物质唯一特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     ]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 就其根源来讲,意识是
    [     ]
    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   
    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
    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   
    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
  • 据《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那么“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
  • 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最终决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说明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物质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一高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三次月考试卷(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则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唯心主义的新表现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
  •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我们
    [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 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 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     ]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
    C.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 在哲学发展史上,从根本上存在着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推动着整个哲学的发展进程。
     (1)哲学上存在的两条路线指什么?划分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这两条哲学路线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唯物论哲理?它们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人们对和谐文化的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重视实践基础上的推进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在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8000多万亩。上世纪50年代,这里荒原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地,野兽出没林间,百鸟低空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国家在此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北大荒”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开发也带来严重后果: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消化而日益贫瘠。面对巨额“罚单”,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因此,计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1494万亩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500万亩。这与昔日“北大荒”上开垦出的3000万亩耕地面积相吻合。
    (1) 北大荒的变迁及人们对北大荒认识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哲学道理说明北大荒为什么要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