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江苏省某中学高二政治期中考卷(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一论断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段论述表明
    [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斗争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

  •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     ]
    A.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
    B.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与物质辩证统一
  • 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两大阵营是
    [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 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______。
    [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C.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D.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     ]
    A.规律具有条件性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具有主观性
  • 《中国日报》报道,一种常被用作安眠药的药物对脑部受损伤、处于植物人状态好几年的病人产生了奇迹般的效果。服用这种药物后,这些病人被唤醒,一些病人甚至能够和家人交谈。这说明
    [     ]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C.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只有正常的大脑才能产生意识
  •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     ]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 今年五月前后发生的南方部分地区风雹洪涝灾害已造成10省区市786.5万人受灾,有的地区和部门有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损失就比较小。这说明
    [     ]
    A.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人教版江苏省某中学高二政治期中考卷(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漫画《生搬硬套》启示我们要
    [     ]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从实际出发
    C.发挥主观能动性
    D.树立创新意识
  •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
    A.无条件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主观性
  • 毛泽东同志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室,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东汉思想家王充批评的这种人_________。
    [     ]
    A.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之一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造出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却不能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________。
    [     ]
    A.现实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发展性
  •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     ]
    A.规律是客观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

    [     ]

    A.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
    D.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下列一组漫画表明了_______。

    [     ]

    A.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影响到部分
    C.部分统率整体,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D.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
  • 下列违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是_________。
    [     ]
    A.牵一发而动全身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D.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 与歌曲《暗香》中“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这句歌词表达同一哲理的成语是
    [     ]
    A.因地制宜  
    B.推陈出新  
    C.变化多端  
    D.顺水推舟
  • 唯物辩证法认为,_________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
    A.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B.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C.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D.物质世界的相互替代
  • 从摇把电话、拨盘电话到数字键盘电话,从功能单一的“大哥大”到可以视频通话的3G手机。通讯工具的进步说明_________。

    [     ]

    A.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事物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列有关长征的诗句中明确体现这一道理的是__________。
    [     ]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 娄山关》) ②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乌兰夫《长征七律》) ③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长征组歌《告别》) ④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长征组歌《报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人教版江苏省某中学高二政治期中考卷(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指_______。
    [     ]
    A.运动与静止
    B.物质与意识
    C.量变与质变
    D.整体与部分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成语体现的哲理是______。

    [     ]

    A.要重视质的飞跃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质变的结果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
  • 哲学可以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
  •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方法论只有哲学家通过系统化理论化才能掌握。
    [     ]
  •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
  •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

  •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     ]

  •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     ]
  •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     ]
  •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违背。
    [     ]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
  •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发生质变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     ]
  • 我国自主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上海世博会的圆满举办更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碳排放目标,某校高二同学张小雅同学草拟“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请你帮助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
    (1)要树立节约意识、低碳生活意识等;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家庭和个人实际出发用电、用纸等;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节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现低碳生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经过努力最终会实现。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测试取得成功。该潜水器的成功研制立足于我国当前深海测控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先进设计经验、并适应了未来深海测控新的发展要求。其总指挥刘峰回忆研究历程时说:“我们不做懦夫,也不是赌徒。有勇气承担,但不是蛮干。”运用哲学观点(唯物论和辩证法)分析上述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是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四年之后中国首艘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它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中国探月工程也开始启动,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从“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飞行成功,再向前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将会越发精彩:从2011年开始计划发射2至3个空间实验室(目标飞行器)进入太空,“夸父计划”拟定在2012年进行发射,2013年则计划独立开展火星探测, 2020年还计划建立有人值守太空站,等等。随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
    (1)结合上述材料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会不断深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