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版湖北省襄樊市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2010年中国·诸葛亮文化节于9月25日至26日举行,会期间,1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将与襄樊签订投资协议,协议金额在350亿元左右,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30多家。这是典型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说明
    [     ]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B.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D.诸葛亮文化决定了襄樊经济的发展
  • 诸葛亮文化开幕式当天,襄樊百万学子以学校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齐诵《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篇幅短小却充满智慧理性的文字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现在,在襄樊全市从小学到大中院校,《诫子书》已经成为广大学生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表明
    [     ]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 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2010中国·南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9日-10月5日十一黄金周期间与游客见面。襄樊和南阳争办诸葛亮文化节,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下列对传统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③具有继承性 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 襄樊、南阳争相举办诸葛亮文化节,以此作为平台发展经济,值得赞扬;但如果一味吃祖宗的饭,不去文化创新,就值得思考了。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

     ①以实践为基本途径,推动文化发展、创新 ②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 ④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东西方的交汇点上推动文化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诸葛亮,历来被称为“卧龙”先生。苏轼词中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及杜甫“万古凌霄一羽毛”的绝句。“卧龙与羽扇”便成为诸葛亮精神、智慧的象征,并为世人所共识。诸葛亮文化节的标徽创意设计便以这两个象征作为元素和符号,并结合现代理念,羽扇似红日寓意襄樊蒸蒸日上,这说明

    [     ]

    A、客观事物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的创新,要博采众长
    C、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D、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我们之所以要求襄樊、南阳推动文化创新,是因为

     [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可以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漫画启示我们
    [     ]
    A.人们不应该注重自己的外表美
    B.不同的人其文化素养存在差异是难免的
    C.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D.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
  • 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     ]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______,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______
    [     ]
    A.爱好和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自强不息 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C.爱国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勤劳勇敢 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
  • 长江大学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抢救落水少年,以3命换2命,他们的行为在打动了千万人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置疑。面对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我们应该

    [     ]

    A.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B.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C.将文化发展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D.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建设者
  •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     ]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湖北省襄樊市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 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全社会都要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由此可见
    [     ]
    ①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对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③既要重视自然科学,又要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 ④一切哲学都是科学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
    [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     ]
    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
    A.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C.主张意识是物质的感应的唯物主义观点
    D.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 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主义思想的有
     [     ]
    ①“心外无物”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③“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⑤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⑥气者,理之依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⑥
    D.②④⑤⑥
  •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费尔巴哈说:“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对上述两种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
    ①都属于可知论 ②都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③都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前者属于不可知论,后者属于可知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分别代表的派别是
    [     ]
    A.一元论与二元论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论与辩证法
  • 据《吕氏春秋》记载:“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属于
    [     ]
    A.机械唯物主义者
    B.无神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湖北省襄樊市致远中学高二上学期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五行”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的。这种观点
    [     ]
    A.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B.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缺乏科学依据
    C.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是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哲学派别
  •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普遍的繁荣和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证明
    [     ]
    A.一定的文化生活与一定的经济生活不同,与政治生活也不同
    B.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C.一定的文化总是决定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
    D.任何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生活的反映,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起促进作用
  •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  
    [     ]
     ①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 正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 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  
    [     ]
    A.联系 运动
    B.运动 客观实在性
    C.客观实在性 联系
    D.客观实在性 运动
  • 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的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
    A.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B.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     ]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古诗主要反映了
    [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 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     ]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②日出东方 ③新陈代谢 ④水往低处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0年7月17日 《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乡宋川村位于半干旱浅山区。长期以来,这里干旱少雨,条件严酷,群众吃水难。发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这个村开始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此后宋川村以“母亲水窖“项目为核心,发展庭院经济。果园“一室六配套”和养殖业,2009年底,这个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960元提高到4800元。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当人类进入2010年,中国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我国多地持续出现自然灾害,2010年3月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沙尘暴,辽宁出现暴雪雨雪.冰冻天气。2010年初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出现严重干旱天气。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010年6月邵武洪灾 ,8月甘肃省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进入9月,南方许多地方又发生了许多洪灾。这些自然灾害,不仅造成数万人死亡,几亿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人民币,而且还导致铁路.公路.民航运输大范围受阻,农副产品工业紧张,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一自然灾害,面对灾害的来临,虽然人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人们可以采取一些列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材料二: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台风频频登陆.洪水泛滥.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材料三:在各地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断水粮.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了一场场抗灾救灾重大胜利。在救灾期间,国务院温家宝总理还要求气象局,水利局,地震局加强观测,准确预报,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1)据此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结合材料说明其哲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