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2011学年人教版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选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由此看来,继承传统文化应

    [     ]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他们所唱的主要就是“信天游”。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创造者。在传唱中,他们免不了矢口寄兴的随意创作,在创作了之后,又不断地传播出去。这表明

    [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只有直接产生于底层的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C.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底层老百姓
    D.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随意的、没有规律可循的
  • 阅读下面两块牌匾。这两块牌匾的内涵,主要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
    [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思想
    D.传统文艺
  • 2010年8月15日,国务院决定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哀悼日之所以定在8月15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舟曲洪水泥石流死难者的“头七”之日。在这天哀悼逝去之人,符合中国民俗传统。下列对传统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重要影响 ③传统习俗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④传统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电影《孔子》在全国的热映再度掀起了一阵“孔子热”,电影所体现的孔子“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非常值得当今世人研习。《孔子》在韩国观众中间也引起了极大的舆论反响,其教育价值得到京畿道教育监管人金相坤以及众多学生的广泛认可。这表明
    [     ]

    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精华,值得人类继承 ②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③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④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有利于体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语句有
    [     ]

    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下列选项中符合“内圣外王”思想的是

    [     ]

    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读下面漫画《不能让中国新生代都姓“西”!》。漫画告诫我们必须
    [     ]
    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B.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
    C.要倡导多元文化,尊重他国文化
    D.加强对青少年书法艺术教育
  • 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
    [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 ④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理念的兴起,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网上祭祀”流行起来。这样不仅绿色环保,也避开了清明节墓区的拥挤,而且在网上还可以插入音乐、照片甚至视频,内容非常丰富。这说明
    [     ]
    ①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往往会发生根本变化②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文化的发展、传播离不开物质载体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 2010年4月13日,“中原风”民间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在郑州拉开序幕。舞狮、舞龙、大鼓、剪纸、糖人、丝绢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演,还有一些几近失传的艺术门类也在展演中亮相。该活动的举办
    [     ]
    ①有利于展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②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目的是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④主要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湾同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
    [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海峡两岸文化的核心和根本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 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文化传统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④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结婚照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观点表达这一信息的是
    [     ]
    A.文化有传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
    C.文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的发展
    D.文化体现经济和政治,具有绝对独立性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选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参与踊跃,积极建言献策。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真切关注和强烈期盼,这是基于
    [     ]
    A.教育塑造和成就人生
    B.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教育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 徽州(现黄山市)多山富水,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峻。”自汉末至唐宋,曾有3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重新打造出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这表明
    [     ]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徽州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 2010年12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第二次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我国作出该规定是因为

    [     ]

    ①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 读漫画《中西医结合》。漫画启示我们

    中西医结合
    [     ]
    A.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C.弘扬传统中医药学要着力追求时代精神
    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 “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表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是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
    D.只有优秀文化才对人产生影响
  • 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8月13日至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对文化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工作进行部署。我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
    [     ]
    A.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B.把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C.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D.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 嫦娥2号”探月卫星于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9时成功发射,这是继“嫦娥一号”后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启示我们
    [     ]
    A.我国的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文化生产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C.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文化是人的灵魂的灯塔,常听说有即将离开人世的人身边放着某个作家的作品,但没听说哪个生命临终的人在感悟人生时,身边摆一个钱包。这句话使人们体会到
    [     ]
    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③文化可以离开人而独立发展 ④优秀文化是人们心灵的火炬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每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催人上进,给人以持久的力量。这说明
    [     ]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文化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繁荣与和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回答1-2题。
    1.“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理念的文化生活依据有
    [     ]
    ①借鉴和吸收世界上的一切文化 ②世界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③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 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上海世博会会徽“世”与数字“2010”以及英文书写 “EXPO”、“SHANGHAI CHINA”巧妙组合,充分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之所以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因为
    [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各国都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 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

    [     ]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在吸引众多网民加入其中的同时,还造就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其高度的综合性,突破了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局限;互联网的全球化拓展,使网络文化具备了吸取世界各地文化成果的可能;网络技术所提供的虚拟、互动功能,更促成多元异质文化的碰撞、融汇,并使之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方面。这说明
    [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文化资源的手段发生根本变革③文化只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发展④科技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 故事片《惊天动地》,真实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历史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为了营造视听效果奇观,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

    [     ]

    ①文化形态的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 2010-2011学年人教版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选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11年央视春晚上,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袁慧琴等京剧艺术家与各剧种小演员合演的《薪火相传梨园美》金声玉振,令广大戏迷听得如痴如醉。京剧艺术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堪称国之精粹、艺之瑰宝,是盛开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绚丽之花。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华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持艺术的长久不衰,关键在于能

    [     ]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特色
    B.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C.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
    D.深入群众,贴近生活
  • 2011年春晚,因翻唱《春天里》红透网络的旭日阳刚登上兔年春晚的舞台。他们的名气一路飙升,成为观众最喜爱的草根歌手。有人认为,在明星可以制造的年代,旭日阳刚成为当今“大众文化”的代表。这说明
    [     ]
    A.最受大众欢迎的是生活化、平民化的文化
    B.大众文化贴近群众生活,为大众喜闻乐见
    C.流行文化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D.大众文化都是流行的通俗的和娱乐的
  • 写春联、对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为提升春晚的文化品位,烘托大年夜的喜庆气氛,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通过电视向全国的观众征集春联对句,引起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春晚迎春春不晚”、“《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百善孝为先 常回家看看”等春联古意新思,借鉴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既表达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这表明
    [     ]
    ①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②注入时尚元素的文化作品更具生命力 ③大众传媒为人们传承和享用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2010年产生的网络新词,像“给力”、“涨时代”、“神马都是浮云”等,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 

    [     ]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D.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 2010年9月,网上开始盛传“给力”一词,类似于“带劲”、“酷”,顾名思义则是给予力量的意思。素以严肃正统著称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也使用了网络热词“给力”,让不少网民大呼意外。《人民日报》的做法

    [     ]

    A.肯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优秀文化
    B.尊重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
    C.将推动网络语言的全面推广普及
    D.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的融合
  • 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历经50年不衰。曲作者之一何占豪说,这首曲子是浙江农民原创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运用了越剧和昆曲的表演因素,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的经典之作。可见

    [     ]

    ①文化创新主要靠作者的聪明才智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水之于人生和社会的意义是广泛的。用之于政治,《荀子》中就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之于军事,则有“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之于交友,则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表明
    [     ]
    ①水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水在人类的解读中生发出特殊的文化意义③水是传统文化存在和继承的重要物质媒介   ④水的独特性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 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下列选项中体现文化交流与融合重要性的是

    [     ]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②独弦不成音,独木不成林 ③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 ④己所欲,尽施于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010年3月23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从“国家年”到“语言年”,中俄双方共同举办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已达数百项。从文化角度看,中俄之间举办这些活动,是两国
    [     ]
    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④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要求我们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把握好这两组关系,就必须
    [     ]
    ①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②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③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④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011年两会期间,文化部长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切实保护国内文化安全并行。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因是

    [     ]

    ①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②文化发展是改造传统文化与创造新文化过程的统一③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传统文化就能焕发生机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烈女传》载“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之家原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其母感到此地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耍经商游戏。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家书院旁边。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住地,因而定居该处。后来,孟子在书院教育、孟母教育、自己苦学与环境的影响下,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请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孟母三迁”的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有着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是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文化建设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仍低于GDP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仍较低。2010年3月召开的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说明山东省为什么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近年来,“永和豆浆”作为中式快餐的金字招牌,在中国大陆异常红火。它的创始人以“发扬中华传统美食”为己任,不仅立志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吃发扬光大,而且借鉴西方快餐店的经营模式,成功探索出永和豆浆崭新经营模式。自此,人们可以在环境舒适的餐厅品尝中华传统美食,告别街头巷尾买油条、喝豆浆的不便和无奈,实现了豆浆和油条消费习惯的“革命性”转变。
    (1)从文化创新角度谈谈,永和豆浆是如何实现发展壮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和豆浆的成功对我们文化创新中如何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解,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东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之,亨廷顿相信,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为激烈,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你将如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