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2010学年人教版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理科)政治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选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     ]

    ①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②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③ 九寨沟自然风光 ④ 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上述观点
    [     ]
    A.承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看到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C.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D.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非典”、“5·12汶川特大地震”、“藏独、疆独搞分裂”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     ]
    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
    D.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 面对美国“薯片(麦当劳)”、“芯片(电脑)”、“大片(电影)”这“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我们的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失声”状态。为此,我们应该
    [     ]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
    B.坚持“文化搭台与经济唱戏”相结合
    C.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 近年来,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年产值近600亿英镑,从业人员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每年的出口额达80亿英镑,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这段话说明
    [     ]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环节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     ]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     ]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D.差异性的特点
  •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     ]
    A.人际传播
    B.商业贸易活动
    C.人口迁徙
    D.大众传媒
  •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

    [     ]

    A.社会实践
    B.交流与借鉴
    C.科技进步
    D.创作灵感
  • 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 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有
    [     ]
    ①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很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有浓郁民族特色 ④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儒家学说一直处于至尊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09—2010学年人教版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理科)政治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选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时,要
    [     ]
    A.全部吸收,共同发展
    B.兼收并蓄,古为今用
    C.全盘否定,拒绝危害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表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     ]
    A.先进性和艺术性
    B.实用性和整体性
    C.先进性和整体性
    D.艺术性和实用性
  • 下列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 ③人们生活越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     ]
    A.善良朴实
    B.爱好和平
    C.自强不息
    D.艰苦朴素
  • 温家宝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这表明读书

    [     ]

    A.可以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B.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够塑造人
    C.是人们享用文化的表现
    D.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 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④
  • 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传媒大体经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
    [     ]
    A.文字的发明
    B.印刷媒体的推广
    C.广播的出现
    D.电子网络的推广
  • 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     ]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 2009—2010学年人教版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理科)政治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选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点是
    [     ]
    A.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B.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C.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 2009年6月26日晚,从西班牙塞维利亚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审议表决,山西省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地、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成为山西第三个世界遗产。五台山一时成了中国媒体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自然瑰宝的又一重要载体。向世界推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更多地要借助媒体表明
    [     ]
    A.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C.每个国家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 新华社合肥2010年2月3日专电:安徽省旅游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安徽全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1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红色旅游综合收入51亿元。这说明
    [     ]
    A.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B.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
    C.社会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身在何处,在过节的时候,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亲人,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

    A.相对的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鲜明的时代性
    D.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这说明
    [     ]
    A.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教育对继承传统文化有重
  • 对西方的文化,鲁迅先生曾主张“拿来主义”。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提倡“送去主义”。下列对“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正确理解是
    [     ]
    ①“拿来主义”即主张照搬一切西方外来文化 ②“送去主义”即主张把中国文化输出,强迫别人全部接受 ③“拿来”是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 ④“送去”是主张输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光彩四射。
    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邓小平夫人卓琳、歼-10战机总设计师宋文骢、新疆退休干部阿里帕·阿力马洪、盲文无国界组织创始人萨布利亚·坦贝肯、义务守护滇池农民张正祥、割肝救子妈妈陈玉蓉、照顾残疾家人工人朱邦月、小岗村原书记沈浩、为留守儿童办学女大学生李灵、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等十人入选,长江大学“结梯救人”大学生群体获得特别奖。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分析这些人物感动中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在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团结一致,集中力量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举全民族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材料二: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今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各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两条宣传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