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人教版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政治理科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一部分试题
  • 西塞罗说,“荒诞不经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所能见到的了”,这是对哲学的误解。实际上哲学是

    [     ]

    ①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现世的智慧
    ④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 中国古代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今天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这一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

    [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 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

    [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进步推动着具体科学的发展
    C、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和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     ]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缺乏科学依据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C、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D、回避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某位学者问一位农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农民工答道:“打工,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回答:“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学者的观点

    [     ]

    A、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分歧的正确理解
    B、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把追求满足或者物质满足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D、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每年高考来临之前,总会有一部分考生和家长选择一种心理解压方式——到寺庙向佛祖烧香许愿,他们认为这样会保证考试顺利通过。他们的观点属于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 宋代诗人陈简斋在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蕴涵同一哲理的是

    [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D、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政治理科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二部分试题
  • 针对近几年极端天气不断增多的情况,我国加大了对天气预报的投入和研究,天气预报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上千公里的未来三天的预报准确率,现在能够达到80%以上,但仍有20%左右的误差。这反映出
    [     ]
    A、人与自然是根本对立的
    B、人们根本不可能完全认识规律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 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运行的线路,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 尽管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了,但却留给人们许多遐想和遗憾,如今,“网上世博会”又如火如荼展开。专家指出,只要有想法、有创意,善于运用新技术,就可借“网上世博会”达成一次完整且可持续的城市营销。这表明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改造世界的基础
    B、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条件、利用规律
    C、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D、具备创新意识就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如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     ]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2010年由“蒜你狠”到“蒜你跌”,由“豆你玩”到“苹什么”,……一系列反映物价涨跌的网络语言兴于人们的茶余饭后。这些网络新语的出现充分说明

    [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条牛。”这段话生动地说明

    [     ]

    A、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关于上帝的观念不过是人脑自生的
    B、物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上帝,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帝观念
    C、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2012年12月21日的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这是电影《2012》的台词,它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讲述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遭受掠夺性破坏,人类即将面临空间的自然灾害,最后在“方舟”中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
  • 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B、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
    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知识,尊重权威
  • 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的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的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     ]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
◎ 2011-2012学年人教版浙江省余姚中学高二政治理科上学期期中试题的第三部分试题
  • 中国的成语或谚语往往包含很深的哲理性,下列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010年11月11日,中国南级科考队开始执行我国第27次科考任务。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一直以来,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关注。我国重视南极科考是因为

    [     ]

    A、实践的主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获得科学的理性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     ]

    A、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
    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
    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 “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     ]
    A、正确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错误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正确地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错误地认为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C、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 材料: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唯物论道理的?(唯物论的内容主要涉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它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残废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死亡。直至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期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