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15+2”训练9: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一部分试题
  • 春节这个蕴含着丰富中国文化符号的节日,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成为世界的商机——一大批中国人选择出国过大年,众多老外和海外华人一起吃年夜饭、买年货……有外国朋友说,春节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给各国带来了“财气”,带来了机遇。这表明
    [     ]
    A、中外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2010年2月,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做客《人民日报》“文化论坛”指出,“民族的和世界的,并不对立。不要因为全球化,就要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恰恰相反,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使之具有世界意义”。这一表述主要是强调
    [     ]
    A、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B、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尊重、培育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D、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繁荣世界文化
  • 长城是众多访华外国政要“青睐”的标志性景点。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布什、奥巴马、撒切尔、伊丽莎白等外国政要访华时都游览过长城。这是因为长城是
    [     ]
    A、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2010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表明

    [     ]

    A、各国文化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B、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差异与矛盾,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C、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     ]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社会实践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发展教育
◎ 2012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15+2”训练9: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二部分试题
  • 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建议。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
    [     ]
    A、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下图上海世博会会徽形似汉字“世”,“世”与数字“2010”以及英文书写的“EXPO”、“SHANGHAI  CHINA”巧妙组合。这表现出文化发展是
    [     ]
    ①中西合璧,多元融合
    ②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010年1月1日~17日,中国侨联主办的“五洲同春”文艺晚会在加拿大、美国的六场演出,场场成功、场场精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文化创新必须

    [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抵制外来文化
    ④立足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2009年10月13日,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俄建交60年来,中俄加强文化交流,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使两国传统友谊深入人心。两国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是
    [     ]
    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012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限时“15+2”训练9: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三部分试题
  •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     ]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 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具有典型的中国风,词义内容仿古典诗词的创作,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歌词里有书法或国画的元素存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听众产生共鸣。《龙文》的成功给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     ]
    A.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对外来文化,需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对传统文化,需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2009年10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世界各种形态媒体,不分文化异同、水平高低、规模大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处、求同存异、交流互鉴。这表明
    [     ]
    A、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世界媒体峰会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D、民族文化无论优劣都应相互交流借鉴
  • 《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人“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     ]

    A、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世界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国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
  • 2010年1月24日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大红包”在武夷山实景公演。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及九曲溪水,大红袍茶树等被演绎得活灵活现,使人们对武夷山有了深刻印象,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这告诉我们
    [     ]
    A、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健康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200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某校高三(1)班同学也围绕”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话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参与其中。
    感悟流行文化
    “天正在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周杰伦的《青华瓷》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历史与未来很好地融合起来,优美的中国传统诗词的风格再加上配乐的浓郁中国风的味道,让流行音乐变得雅致。有人把它概括为“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正因为如此,这首歌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广泛传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你从《青华瓷》的成功中感悟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味文化创新
    同学们了解到,深圳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主要来自于创新。创新不仅孕育了深圳文化产业的新门道、新行当,也打造了“华为”、“QQ”、“华侨城”、“雅昌”等知名品牌。短短几年,“腾讯”就以8.6亿多注册用户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商,憨态可掬的“QQ小企鸥”成为中国网民最熟知的“宠物”。仅在2008年上半年,“腾讯”就提交了1298项专利申请。“腾讯”主席马化腾也入选2009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十大商业领袖。
    (2)运用《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你从深圳文化产业发展中体味到创新的那些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文化实践
    从2009年3月开始,教育部选择在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等8个省(市)开展“京剧音乐课”的试点工作。但某市一位音乐教师在她上的第一节京剧音乐课时就遭遇到了这样一幕:一位四年级的小男孩突然站起来说,我不喜欢也不想学京剧,是我爸妈非让我学的。不可否认,京剧进课堂遇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同学们经过调查发现: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中小学生对京剧的认同度还不高,京剧与当代中小学生的实际、与现实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校也比较普遍缺乏懂京剧的音乐师资。为此,同学们决定举行一次“让京剧进课堂不再尴尬”的模拟研讨会,并准备邀请各方面的代表共同献计献策。
    (3)如果你被邀请参加本次模拟研讨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提几条合理化建议,并阐述其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30年来,两岸关系有了明显改善,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材料二:2009年12月22日,第四次两会领导人会谈在台中举行,两会就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原则性交换意见,双方同意将此议题作为2010年两会会谈重点推动的协商议题。两会制度化协商是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重要标志,协商成果促进了两岸交流合作,惠及两岸同胞,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海峡两岸虽然经几十年的分离和阻隔,但两岸人民的心灵却依旧相通。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海峡两岸虽然经几十年的分离和阻隔,但两岸人民的心灵却依旧相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你认为作为公民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该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