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二政治高效学习法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2012年人教版高二政治高效学习法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
    [     ]
    ①规律是可以改变的②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③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意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材料一:日月星辰总是按一定轨道运转;电子总是按照一定秩序排布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运转。    
    材料二:大雁秋天南飞,春天北返;青蛙冬眠春醒,南北极动物按季换毛。    
    材料三:人类社会的运动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面对干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体人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万众一心,取得了抗旱的最终胜利。
    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2年人教版高二政治高效学习法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了8.8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     ]
    A.地震的存在和发生是客观的  
    B.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在地震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C.人们在地震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类少受其害
  • 常吉高速公路地处湘西山区,穿山越水跨沟壑,隧道和桥梁数量与里程在湖南高速公路中位居第一,其中特大、大、中桥及分离式立交桥等各式桥梁169座,单幅长度共计28.211公星;隧道36座,单洞长度达41.734公里。它的开通说明
    [     ]
    ①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为前提③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