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人教版高二政治高效学习法第二单元第六课课末达标(必修4)的第一部分试题
  • 2009年7月22口,出现了500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景观。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日全食的认识经历了、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人类对日全食的认识过程,体现的认识论哲理是
    [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马寅初的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2009年7月22日,为了这次日全食观测,超过130名科学家聚集于海拔近千米的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在这里科学家所进行的活动属于
    [     ]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改造自然的实践
  •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据此回答1-2题。
    1.从哲学角度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是指      
    [     ]
    A.意识是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B.要使认识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     ]
    ①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目前我国人口有13亿多,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更好。这是因为
    [     ]
    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B.真理对事物的发展有决定作用     
    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 2012年人教版高二政治高效学习法第二单元第六课课末达标(必修4)的第二部分试题
  •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
  • 在克隆技术刚刚产生时,人们认为克隆动物与它的供体在形态上一模一样,而最近的实验证实它们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这表明
    [     ]
    A.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B.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 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 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更不能控制地震,但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会掌握地震的规律,使人类少受其害。这说明 
    [     ]
    ①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②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③认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④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012年人教版高二政治高效学习法第二单元第六课课末达标(必修4)的第三部分试题
  • 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纳米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光学、医学、半导体、信息通讯等领域,一个新的时代——纳米时代已经到来。这说明
    [     ]
    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④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2009年10月,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性能就会提高1000倍,而实际上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2009年12月1口,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学校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这表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请结合你的学习,谈谈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安石曾用“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真见到了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上述故事中苏东坡为什么会犯错误?这说明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通过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从唯物沦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20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出的认识论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