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高三政治专题十四基础测试(一) 的第一部分试题
  •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月亮”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 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 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1、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下图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下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下图中两个市场调查员对同一地区的调查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由
    [     ]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
    ②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
    ③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
    ④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丝瓜俯视着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 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  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阐述建设学习型政党对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     ]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 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  体验成功。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回了自信。这告诉我们
    [     ]
    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  
    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条件  
    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 下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
    [     ]
    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     ]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 2012年高三政治专题十四基础测试(一) 的第二部分试题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     ]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     ]
    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     ]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的很多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     ]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
    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
    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 “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明,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     ]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菜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材料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010以上。  
    (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下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    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的美人鱼的反映    
    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它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
  • 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据此完成下题。“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送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     ]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预测所依据的理论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预测被证实证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属性中的基础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012年高三政治专题十四基础测试(一) 的第三部分试题
  •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  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
    [     ]
    ①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
    ②废物向资源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
    ③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④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风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乙同学的发言,运用经济生活常识说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时间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     ]
    ①因人而异的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  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     ]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 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着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  景、生活习俗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材料表明
    [     ]
    A.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人们心中的“美人鱼”形象以“美人鱼”雕像为基础  
    C.人们对“美人鱼”认识的差异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鱼”是其主观思维的产物,缺乏客观基础
  • 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l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  -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     ]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说明
    [     ]
    ①模糊性的传统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②认识的升华必须扬弃传统经验的模糊性
    ③模糊性的传统经验是精确性认识的来源
    ④精确性的认识必须全面继承传统经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上海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博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INl)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1)对甲型HI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