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的进步的试题列表
卫生事业的进步的试题100
材料一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材料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下列哪个名词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A.公开招聘B.公费医疗C.公交优先D.绿色食品现在最受人们欢迎的食品是指那些没有施用化肥、农药的。阅读《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回答问题: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有一位老人”指谁?“在2008年12月6日,石家庄市举行“建设食品安全放心城市万人承诺签名活动”。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胡春华携数万民众在“签名墙”上郑重签名,承诺吸取三鹿事件教训,努力把石家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列体现了这一做法的有①改善交通条件②实施“安居工程”③改革养老保险制度④改革医疗保险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世博会的主题既体现了全球的共同兴趣,也涉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最关注的领域。材料一: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提出世博会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科学的巨大力量“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措施[]A.1950一1952年的土地改革B.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指出,要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任务。(1)建国以来,我国党和政府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进行。中国的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据此回答1—3题:1.请你给上述图表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A.《我国人口素质变化表》B.《我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就业制度B.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C.医疗保险制度D.养老保险制度下列能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②上网浏览、发E—mail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③人们排着长队买食油、棉布等生活必需品④70年代住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下面图片反映的事件哪些有可能会被《申报》报道①鸦片战争海战图②黄海大战图③五四运动④北伐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1861年,一位爱国商人从《申报》上了解到安庆内军械所的创立,激动得热泪盈眶B.1896年,一位日本商人在重庆开设了一家棉纺织厂C.1898年,一位京师大学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A.乘火车出行B.参观“轮船招商局”C.发电报给亲友D.在网吧聊天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示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申报》B.人们用电话相互问候C.飞机在空中盘旋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A.在城市看电影B.新郎穿西服、新娘穿旗袍C.有钱人拍照片D.成年男子个个留长辫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宜昌人,可能看到的是A.他的弟弟正在上网聊天B.他的父亲正在阅读《申报》C.他的哥哥正在用手机发短信D.他的母亲正在看电视摄影爱好者小李想举办“近代中国摄影展”,他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留影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中你不可能见到的是()A.报纸B.握手C.电脑D.裹脚下列情景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是()A.张之洞坐轮船到北京向光绪帝述职B.慈禧太后对《申报》的某些报道甚为不满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D.191近代风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革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A.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B.剪发兴,辫子灭C.“先生”兴,“大人”灭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上海,你可以做到的事情有:①看《申报》②看电视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拍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有一个宣传队到关东村镇宣传,并当场为青年剪辫子的情节。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A.辛亥革命爆发B.五四运动发生C.新文化运动兴起D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A.1896年B.1905年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道光皇帝仅仅留下了几张宝贵的个人照片B.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C.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定军山》D.辛亥革命后大兴剪辫之风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阅读各类报刊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②③④B.①②③④C.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刊是A.《中外纪闻》B.《民报》C.《中外新报》D.《申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京张铁路B.京九铁路C.淞沪铁路D.青藏铁路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A.废除科举制度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D.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如图,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A.丝绸服饰B.唐装C.满族服装D.中山装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马路天使》B.《定军山》C.《杨乃武与小白菜》D.《马房失火》“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A.《申报》B.《万国公报》C.《新华日报》D.《国闻报》民国初年,最具特色的服装是:()A.西服B.旗袍C.中山装D.唐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代旧有的跪拜礼是在:()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中国成立后D.辛亥革命后19世纪90年代,一天津商人有要事告知远在上海的客户,最快捷的方式是A.驿站六百里加急B.飞鸽传书C.亲自到上海D.电报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百年前,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马路天使》B.《渔光曲》C.《定军山》D.《十字街头》图它是一种服装,它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它因近代一位伟人的创制和提倡而广为流行。它是A.旗袍B.西装C.中山装D.唐装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政府官员见他时,可能的称呼是A.大人B.老爷C.朕D.总统一份文献记载着“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五四运动后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成立后D.洋务运动后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A.《申报》B.《时务报》C.《万国公报》D.《新华日报》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你知道这种称呼在中国的普及应该是在:()A.清朝前期B.清朝后期C.中华民国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电视剧闯关东中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剪辫令颁布在()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中午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这一年()A.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中国影片第一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国人的观念与习俗发生了变化,下列符合史实的是A.平民见了官员要跪拜B.仆人见了官员称“老爷”C.官吏开会统一穿新式礼服D.女子从小要缠足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B.握手C.跪拜D.点头某班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很感兴趣,展开讨论,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很多人喜欢照相和看电影②有人喜欢乘坐轮船、火车等外出旅行③用手机、玩电脑成为时尚④穿西装政府发布“剪辫令”,废除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政策下,拖在身后的长辫,是在A.辛亥革命后B.新文化运动后C.国民党成立后D.抗日战争胜利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变化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变化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①②(1)据图①回答:图中的铁路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闯关东》电视剧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你判断这一情节发生在: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辛亥革命后D.新文化运动后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B.《国闻报》C.《民报》D.《申从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逐渐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B.先后出现了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C.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君”是一种称呼,表示对人的一种尊重,这种称呼在中国普及是在A.清朝前期B.清朝后期C.新中国成立后D.中华民国建立后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人们用手机相互问候D.西装革履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A.《马路天使》B.《渔光曲》C.《定军山》D.《十字街头》下列表述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C.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下面是20世纪初《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剪辫、易服和停止缠足使我国社会习俗开始有较大改观,这主要应归功于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005年12月28日,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那中国最早的电影应该是A.《马路天使》B.《定军山》C.《歌女红牡丹》D.《渔光曲》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A.《申报》B.《万国公报》C.《民报》D.《新青年》杂志你使用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机构是A.中华书局B.京师同文馆C.人民教育出版社D.商务印书馆1909年,上海的一位管家给在外地的男主人打电话。下列通话内容有可能出现的是A.“先生,少爷中状元了!”B.“先生,报纸上说京张铁路通车了!”C.“先生,我让服装店给你赶制一套中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在20世纪上半期的报刊中经常出现。其中属于1905年的是A.废除科举制兴中会成立《定军山》拍摄完成B.创办商下列史实不符合中国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情况的是()A.王鹏一家迁居香港,加入了英国国籍B.小牛在上海一家日本工厂做工,回家时给父母各代一双英国生产的洋袜子C.英国商人怀特在换个角度看历史,会产生新的认识。在1905年的《申报》中,你可能会阅读到的信息有:()①废止科举考试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京张铁路通车④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成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渔光曲》B.《定军山》C.《歌女红牡丹》D.《八百壮士》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语文增刊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C.刊登广告,便利了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A.《时务报》B.《申报》C.《国闻报》D.《中外纪闻》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C.小脚一双三寸莲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A.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是由于()①照相②电视③电影④报纸的传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A.1872年B.1897年C.1905年D.1915年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阅读下列有关报纸的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一所示报纸创办于何地?(1分)图二、图三所示报纸分别宣传了哪些主1915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与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代特点的是()。①“先生,您家小姐生病了”②“先生,太太嘱咐您勤洗头,否则扎辫子太乱”③“大人,您何时回来”④“先方琳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她抽到的文化知识试题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张琳答对了此题,她的正确答案是:A.《开国大典》B.《甲午风云》C.《定军山》D.《渔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A.《申报》B.《新青年》杂志C.商务印书馆D.京师大学堂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______________。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出生在印尼,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A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中国大众媒体的先驱是:A.《齐鲁晚报》B.《申报》C.《邸报》D.《人民日报》“谁不愿录下生活的浪花,谁不愿留下青春的倩影(美好的形象)。”下列各项中能够使你留下青春的倩影的是:A.照相B.剪发辩、改称呼C.电报D.旗袍创办于1872年最有名的中文报纸是A.《苏报》B.《民报》C.《申报》D.《中外纪闻》图说明A.义务为人剪辫子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要采取强制措施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时,你认为可能被称呼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下列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的巨大变化的是()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C.废除封建科举制度D.革除“”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A.先生B.师傅C.老爷D.同志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谈生意B.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A.丝绸服饰B.唐装C.满族服装D.中山装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B.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C.1911年,王小明自主学习“科举制度的演变”这一专题,他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C.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D.新文化运动后废除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C.宣读婚誓,互换约“街上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广告。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文中的情景,最早可能发生在()A.洋务运动之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有()①看《申报》②拍照片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发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中国近代化的带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关内容。(1)的传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2)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下列反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是A.身披西洋服,脚穿西式履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C.官场“大人”“老爷”叫不停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1915年张老太爷从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饭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C.观看电影《定军山》D.拖着长辫的男人在用油票和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A.戊戌变法B.辛亥
卫生事业的进步的试题200
老张是二十世纪初的商人,他可以做到的事有①坐京张铁路的火车去北京看香山红叶②在天津发电报给上海做生意的儿子③在早饭时阅读《申报》④边吃晚饭边看《新闻联播》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其目的是()A.讲究卫生B.革除旧俗C.提高国民素质D.追求平等右图中服装的款式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的乡下来到上海,他为眼前崭新的社会风俗感到奇怪。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1911年后,在公共场合你应该如何称呼一位男士()A.老爷B.大人C.先生D.公子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A.丝绸服饰B.长衫和马褂C.藏族服装D.中山装和旗袍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A.称“老爷”B.行握手礼C.缠足D.穿翎顶补服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①乘火车探亲访友②坐轮船出国留学③陪朋友看电影④陪家人看电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此事发生在A.清政府统治时期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909年,赵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B.1910年,钱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C.1911年,中国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报纸,它在漫长的传播史中一直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主要形态。中国28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A.《万国公报》B.《申报》C.《民报》D.《新青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A.留辫B.称“先生”C.缠足D.翎顶补服电影《辛亥革命》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1912年,①老百姓正在电报局给亲友发电报。②南京街头人们见面时鞠躬、握手。③一个南京青年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④《申报》上刊登了京张铁路正《申报》是我国近代最重要的中文报纸。以下内容不可能在1905年的《申报》上看到的是A.科举制度废除B.中国同盟会成立C.商务印书馆创办D.京张铁路设计成功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是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①人们出行乘坐火车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③有人在阅读《新青年》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图1、图2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1861年改革图1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点是在()A.北京B.上海C.广州D.南京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①看《申报》②坐飞机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拍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的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称呼为A.老爷B.大人C.先生D.陛下19世纪末,一位天津人要与上海的朋友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电报B.写信C.上网D.打电话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拍电报B.写封书信C.上网D.打长途电话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你可以做些什么?()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②报考京师大学堂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导,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12分)下列各小题中有一处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1)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詹天佑有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错误:改正:(2)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历史载体多种多样,它们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让我们体验历史的多彩多姿。(共9分)材料一材料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4:00合唱《东方红》,预报节目4:15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赏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
卫生事业的进步的试题300
卫生事业的进步的试题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