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初税亩的试题列表
鲁国,初税亩的试题100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下列关于初税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只对私田征收赋税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促使土地公有制逐步转向私有制D.无论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中,出现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等内容,反映了①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要求②对土地私有的承认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④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确立[]A.①②③B.春秋后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A、400亩B、300亩C、700亩D、100亩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贺龙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头部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率先北上。①错误:理由:②错误:理由: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B、增强了鲁国国力,有利于大统一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D、承认了私田主人地土地的所有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铢钱D.银元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富国强兵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C、发展封建经济D、推动社会转型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履亩,意思是按实际亩数),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整个意思是说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C.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争霸、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下列赋税制度体现了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的是[]A、初税亩B、租庸调制C、地丁银D、一条鞭法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政权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改革)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齐国的“相地而衰征”与鲁国“初税亩”的共同本质是[]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有利于农民获得土地C.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赋税有了统一的标准春秋末期,鲁国实行初税亩以后,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开垦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100亩B.200亩C.300亩D.500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结果是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②③④B.①②③C.春秋时期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等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土地兼并停止B.土地私有走向合法化C.突出了土地的征税标准D.新兴地主阶级已掌握政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数是[]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欲其法也。测有“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转变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确立的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鲁国,初税亩的试题200
鲁国,初税亩的试题300
鲁国,初税亩的试题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