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二日,涉其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B.问之习庐山者          习:谙习,熟悉。
C.完壮邃密,非复其旧     壮:使……坚固。
D. 愿为文以志之        志:记住。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流转汹涌,穷水之变       B. 以待四方之游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  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    D. 则其为道也轻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点明了游览的时间、地点和机缘,景物描写生动鲜明,连用多个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石间流水的巨大声响和湍急情态。
B.本文在写景的基础上发议论,从“僧”追求佛理谈到“士”追求“道”,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对求“道”的看法。
C.苏辙因获罪而被贬谪,不免有些悲观颓废,但他从二迁身上看到了“不懈”的力量,从而发出“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的感叹。
D.本文先叙后议,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语言淡雅、朴素自然,简洁畅达,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苏辙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主要考查了你对  【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苏辙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