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   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大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竞品出会心一笑来了。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写出“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与“乱”字的含意。(4分)
答:(1)“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为:
(2)“乱”字的含意为:
2..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实际上暗含了作者什么看法?(4分)
答:(1)针对                                                  说的。
(2)暗含                                                                        
3.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不超过80字)(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摘引宋人蒋捷词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似在说听雨,实则还在讲读书,道出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的读书情趣。
B.“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多情才子孤灯苦读的悲悯,透露出他并不是执意追求孤灯翻书这种场景.只是喜欢其浪漫的情调。
C.作者巧妙地借用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自己矛盾的读书观——静心可读书,读书大可不求甚解。
D.“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读书人凭借一盏孤灯而彻夜不眠、寒窗苦读的感叹,又赞颂了书籍伴随一盏孤灯将历史上无数探索人类命运的人的思想照亮。
E.从作者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时“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我们推断“夜雨”之雨既指自然之雨,更是指能让周围“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的润物细无声的心雨。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书趣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主要考查了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书趣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