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文学的功用的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一是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换语文,换得的语文便是思想的表现。其实在写或说之前,还是空洞游离的思想。比如我写下一句话,这一句话的意义连同语文组织都已在心中想好,才下笔写。写不过是记录,犹如将声音灌到留声机片,不能算是艺术的创作,更不能算是替已成的思想安一个形式。
  第二个误解是起于语文有时确需费力寻求,我们常感觉到心里有话说不出,偶然有一阵感触,觉得大有“诗意”,或是生平有一段经验,仿佛是小说的好材料,只是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这好像是证明语文是思想以后的事,其实这是幻觉。所谓“有话说不出”,“说不出”因为它根本未成为话,根本没有想清楚。你看一部文学作品,尽管个个字你都熟悉。可是你做不到那样,举一个短例来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哪一个字你不认识,你没有用过?可是你也许终身做不成这么一首好诗,这可以证明你所缺乏的并不是语文,而是运用语文的思想,你根本没有想,或是没有能力想,在你心中飘忽来去的还是一些未成形的混乱的意象和概念,你的虚荣心使你相信它们是“诗意”或是“一部未写的小说”。你必须努力使这些模糊的意象和概念确定化和具体化,所谓确定化和具体化就是“语文化”,“诗意”才能成诗,像是小说材料的东西才能成小说。心里所能想到的不完全是语文,但是文学须从有限到无限,只能用可以凝定于语文的情感思想来暗示其余。文学的思想不在于飘忽迷离的幻想,而在使情感思想凝定于语言。在这凝定中实质与形式同时成就。
  我们写作时还另有一种现象,就是心里似有一个意思,须费力搜索才可以找到适当的字句,或是已得到的一个字句还嫌不甚恰当,须费力修改,这也似足证明“意在言先”。其实在寻求字句时,我们并非寻求无意义的字句;字句既有意义,则所寻求的不单是字句而同时是它的意义。寻字句和寻意义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统名之为思想,其中并无内外先后的分别。比如说王介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来由“到”“过”“入”“满”诸字辗转过来。这几个不同的动词代表不同的意境,王介甫要把“过”“满”等字改成“绿”字,是嫌“过”“满”等字的意境不如“绿”字的意境,并非本来想“绿”字。在他的心中“绿”的意境和“绿”字同时生发,并非先想到“绿”的意境而后另换一个“绿”字来“表现”它。(朱光潜《文学与语文》)
1.第二段“只有没有本领把它写成作品”一句中“本领”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提到“语文化”,请根据该段内容予以解释。注意句子通顺。(连标点不超过30字)
所谓“语文化”,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流俗的表现说”观点有二:一是_________;二是“意在言先”。而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不超过4个字,后不超过12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写或说,无非是将已连带语文的思想,记录下来或表达出来。
B.只有不断地费力寻求,费力修改,才能运用好语文。
C.“说不出”不是因为语文的缘故,全是思想的缘故。
D.举王介甫改词一例意在说文学创作看上去在寻字句其实也在寻意义,两者是统一的。
E.我们写作时时常碰到“有话说不出”与“有话说不好”两种现象,因而产生了一个误解。
F.“将声音灌到留声机”式的记录,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
◎ 答案
查看答案
◎ 解析
查看解析
◎ 知识点
    根据n多题专家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文学的功用的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一是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换语文…”主要考查了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档案”,你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进行查看和学习。
◎ 相似题
与“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文学的功用的表现)流俗的表现说大概不外起于两种误解。第一是把写下来的(或说出来的)语文当作在外的“言”,以为思想原无语文,到写或说时,才去另换语文”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