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一部分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害(qiānɡ) 罚(chěnɡ) 宿怨(sù) 望帝鹃(tí)
    B、谀(ē) 差(cēn) 补(ní) 杯盘狼(jí)
    C、顽(liè) (hènɡ) (zhàn) 繁文节(rù)
    D、吸(shǔn) 悔(chàn) 逆(wǔ) 咄逼人(duó)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阑珊 乾坤 撕杀 鳏寡孤独
    B、尸骸 斟酌 罪孽 莫名其妙
    C、禀赋 潇瑟 枯燥 举案齐眉
    D、赦免 包涵 囊括 稍纵既逝
  • 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司马迁、范晔。
    B、词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婉约派、豪放派两个主要流派。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和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
    C、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的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其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奥运场馆“水立方”的膜材具有不浸水性,水从膜上滑过不留水痕,膜材上面的杂物、尘埃会通过雨水的自然降落而被清洗掉。
    B、春节过后,“手机手”患者明显增加,主要是这些患者在春节期间频繁发送拜年短信、大量与朋友短信聊天所造成的。
    C、近几年,易中天因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在民间的影响如日中天,所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D、解放军总部和有关军区已经做好了动用坦克、装甲车辆等大型装备参加道路破冰,随时可以应地方政府的要求投入使用。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二部分试题
  • 对《窦娥冤》中窦娥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窦娥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窦娥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C、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窦娥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雪,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D、这三桩誓愿集中体现了窦娥坚贞、善良、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品格。
  • 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主动和鲁侍萍攀谈,是想打听当年的“侍萍”的坟在哪里。他心里认定侍萍已死,对他没有任何威胁,因此想借给她修坟,寄托自己怀念、忏悔等心情。
    B.当鲁侍萍一下子说出所谓“梅小姐”的“丫头”身份及“不光彩”的行为、不幸的命运时,周朴园突然被迫面对自己过去犯下的罪恶,三十多年来这恐怕是第一次,因此他非常痛苦,紧张(舞台提示语里有“苦痛”“汗涔涔地”)。
    C.等鲁侍萍告诉周朴园当年侍萍没有死以后,因为事情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先是“惊愕”不已,此后便一直处于激动、不安的状态。
    D.最后,无法再控制自己感情的鲁侍萍用一句比一句更清楚表明她的真实身份的话,迫使周朴园确认她就是当年的“侍萍”,在这个过程中,周朴园全然地惊愕、困惑了。
  •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1~3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对文中语句、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别的且不说罢”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
    B.“不知后事如何”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中的“抛给”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很是得体,实际上暗含对方的轻蔑、侮辱。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语句,使用反语这种讽刺手法的一项是
    [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3.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 阅读《苏武传》选段,回答1~4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  除:殿阶
    B.子卿不欲降,何以陵  过:过错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  让:责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父子亡功德,皆陛下所成就 阉竖恐终其患,遂共谗之
    B.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
    C.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 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D.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拜为上卿,勇气闻于诸侯
    3.下面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项是
    [     ]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④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⑤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4.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
    C.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D.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 2008-2009学年度人教新课标版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必修2)的第三部分试题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请完璧归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用“∕”为下面画线部分的文言语段断句。
      衡 善 机 巧,尤 致 思 于 天 文 阴 阳 历 算。安 帝 雅 闻 衡 善 术 学 公 车 特 征 拜 郎 中 再 迁 为 太 史 令 遂 乃 研 核 阴 阳 妙 尽 璇 机 之 正 作 浑 天 仪 著 《灵 宪》《算 罔 论》 言 甚 详 明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乱世中的美神
    梁 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1.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次提到“才藻非女子事也”,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人格与艺术两方面分析概括:题目“乱世中的美神”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以下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请以“解读痛苦”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一位哲人曾说:成功或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却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请以“从零开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不少于700字的文章。